FUHUA 发表于 2017-1-2 15:26:37

怎样理解:如来藏的空、不空。


   《大般涅槃经》卷第五如来性品第四之二       “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空空”,把两个“空”字迭在一起,这种用法是印度特有的语法,表示一般世俗所认为的那种空,也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像虚空、断灭空。类似的情况,比如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和坏苦,其中的“苦苦”就是这种类型,表示一般世俗所认为的那种苦。       “空空”表示一般世俗所认为的那种空,也就是认为:肉身消灭之后,所谓的涅槃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这是外道尼犍子所误认的解脱。“计”就是误认的意思。尼犍子所误计的根本不是真正的解脱,所以叫做“空空”。       佛教的解脱是“不空空”。不需要把法相灭除,就能够证得的“空”,才叫做“不空空”,而且它具有真实的自体性,所以这还是在讲第八识。第八识能够圆满成就三界万法,所以三界万法本来就是寂静相。知道这一点就可以证解脱。所以,我们只要把对三界万法的取着灭掉就够了,而不需要把三界万法灭掉。当然,你也没有办法把第八识灭掉,因为第八识是永恒的存在。       “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       “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       “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彼瓶遇缘则有破坏。解脱不尔,不可破坏,不可破坏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这一段讲解脱即是“空不空”。“空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就像曾经用来装过水、酒、酪酥、蜜等液体的瓶子,即便里面的液体倒掉了,我们也不能说它是“空”,因为瓶子还让人看得到色、嗅得到香、尝得到味、摸得到触。但我们也不能说它“不空”,因为里面已经没有装东西了。       类似的譬喻在佛教典籍中经常出现。例如,某个村庄是空的,或者某个房间是空的——这两者意思差不多,我们不能说它是“空”,因为村庄或房间的外壳还在。但也不能说它“不空”,因为里面已经没有人,或者没有放东西了。这个瓶子的譬喻也可以这样解释。说它“空”,但瓶子的外壳还在;说它“不空”,但瓶子里又没有装东西了。       第八识的心体,就好比这样的瓶子或房间。有时用杯子、仓库来做譬喻。杯子、仓库就譬喻第八识能藏种子的心体。里面的东西可以倒出去,可以搬出去,但是杯子或仓库还在,这就譬喻第八识心体是永不毁坏的。所以说解脱是“空不空”,因为说它“空”,或是说它“不空”,两者都说得通,但又都说不通。       其实字面上的说法并不是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说它“空”或“不空”,背后的义理是什么。第八识有能藏的心体,也有所藏的种子。能藏的心体是常住的、永恒不变的。所藏的种子流注出来时就会在三界现起一切的功能差别,这一切的功能差别就是一切的有为法。所以,三界一切有为法其实都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也是第八识所藏的范围。能藏、所藏整个打成一片,通通都是第八识。不能说它是“空”,因为第八识心体永恒不变;不能说它“不空”,因为三界诸法都是空相。

遇见天使 发表于 2017-1-2 15:42:43

手中有一个苹果 这个苹果你看的到摸得着,你说它有还是没有。现在我把这个苹果吃了,你看不见也摸不着,这时苹果有还是没有呢。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1-3 10:19:16

一定要透过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体悟出实相般若!不要执着在某一个名相概念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怎样理解:如来藏的空、不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