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万法一如来 发表于 2017-1-10 14:41:29

除其衰患,令得安隐:这才是真正安隐,真正除了我们的衰患

除其衰患,令得安隐:这才是真正安隐,真正除了我们的衰患。并不是:我这么苦,你普贤菩萨干啥啊?也不搞一个宾馆给我化城,给我们住住再说。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2-5 17:38:13

唯有到了《法华经》《楞严经》才讲真话。在《楞严经》第一卷,佛已经讲的很清楚。如果不明心见性,那八个字怎么讲的?『虽终日行,枉入诸趣』。也就是说:你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不明白「心、佛」是怎么回事,即使一天到晚修行,你都逃离不了六道轮回。何况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在修行啊?所以『正修行处』,就是讲修我们的心。

一月光 发表于 2017-2-5 17:51:20

真正的佛法:不是善,不是恶,是真实!是真相!!真相是什么?您本来是佛,不从修得,本来就是!万法皆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您明白了一心三藏,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即已脱离六道轮回!即已成为“分真即佛”!如是我闻---您“闻”了没有? 知妄即真,会相归性。生灭由心显,无住无不住!

一支梅 发表于 2017-2-5 18:22:40

唯有到了《法华经》《楞严经》才讲真话。在《楞严经》第一卷,佛已经讲的很清楚。如果不明心见性,那八个字怎么讲的?『虽终日行,枉入诸趣』。也就是说:你不把《法华经》《楞严经》读懂,不明白「心、佛」是怎么回事,即使一天到晚修行,你都逃离不了六道轮回。何况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人一天到晚在修行啊?所以『正修行处』,就是讲修我们的心

dangjue 发表于 2017-2-5 19:17:54

【受持《法华经》如来藏心法第一稀有】 佛问:“舍利弗啊,一个人能够踩着一块大石头,在大海里飘来飘去,这个人怎么样啊?”舍利弗:“嗯,这个人稀有。” 佛讲:“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大法之人倍加稀有。”怎么信解呀?你相信万法就是当人当下一念之所变现的,你刻骨铭心深信不疑,就这一念信解,比这个人倍加稀有。 佛问:“舍利弗啊,一个人背着一个大千世界(银河系)上大梵天。大梵天怎么上啊,用蚊子的腿搭成的梯子往上,这个人怎么样?” 舍利弗说:“佛啊,这个人稀有难得!” 佛讲:“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心法,倍加稀有。” 佛问:“大千世界满中大火,有人一口唾沫把火全部熄灭,然后再吹一口风,大火又烧起来了。”一个银河系烧大火,这个人就有这么大的能耐,说灭就灭掉了,说生就生起来,这个人怎么样? 舍利弗讲:“佛啊,这个人稀有难得。” 佛还是那句话:“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心法,倍加稀有。” 佛问:“有一个人用藕丝把须弥山捆起来,这须弥山有多大呢,三百三十六万里宽,三百三十六万里长,三个三百三十六万里高那么大,捆在半虚空——不是用钢丝绳捆啊,是用藕丝,舍利弗,这个人怎么样?” 舍利弗还是那句话:“嗯,稀有。” 佛又是那句话:“能够一念信解如来藏心法的人 ,倍加稀有。” 佛问:“有个大城,一万里见方中满是大火,一个人挑着一担干柴,悠悠晃晃从南走到北,从西走到东,片火不沾。那么大的火啊!人也无碍,干柴也不着火。” 现在我们来改换一下,不是佛问舍利弗,而是我问各位,你们讲这个人怎么样啊? 众答言:“稀有!” 我说:“能听闻《妙法莲华经》如来藏心法的你倍加稀有,是不是啊?”

厚德载物英 发表于 2017-2-5 21:40:10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唇不厚褰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量。这段经文就是说,你听《法华经》了,即使没有听懂,都能得人天福报。得人天福报还是凡夫;你听懂了,了生脱死,成佛菩萨。这都是《法华经》金口玉言,像这样的语言不知道有多少。

成佛法华经妙 发表于 2017-2-28 19:45:41

从法理法义看,《法华经》《楞严经》开权显实、彻法源底。《法华经》《楞严经》形式上是两部,实质是一部。《法华经》高度概括《楞严经》,《楞严经》详细解释《法华经》。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开示宇宙人生、天地万法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四大假合;既然都是四大假合,为什么表现形式森罗万相?——非同非异;什么原因导致“非同非异”?——随心应量;“四大”究竟从何而来?——心现识变;谁的心所变现?——既是你心、也是我心、也是他心;大家的心是什么关系?一切万法是什么关系?——千佛一如,万法一念,一心三藏。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即为明心见性。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28 19:49:17

       修行是为了修心,而不是为了修身。万法一念现,一念现万法。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28 19:49:44

又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深著于五欲,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如牦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牦牛长在青藏高原,尾巴特别好看。但这个牛特别鬼,我们想去看看它,马上就跑,不像普通的牛。因为它尾巴好看,人就想要,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2-28 19:50:05

1、从说法历程看,《法华经》《楞严经》为世尊“久后、真实”之说、堪为临终遗嘱。当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49年,共分五个阶段,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前四个阶段,都是【于一乘道,随宜说三】,最后8年才【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佛陀明确开示,诸佛出世唯以一大事因缘,即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在临终遗嘱中,特别嘱咐弟子“依法不依人,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由此可见,诸佛出世本怀,就是要众生依《法华经》《楞严经》究竟了义之法,明达宇宙人生真理。      2、从法理法义看,《法华经》《楞严经》开权显实、彻法源底。《法华经》《楞严经》形式上是两部,实质是一部。《法华经》高度概括《楞严经》,《楞严经》详细解释《法华经》。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开示宇宙人生、天地万法的起源及其相互关系: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是什么?——四大假合;既然都是四大假合,为什么表现形式森罗万相?——非同非异;什么原因导致“非同非异”?——随心应量;“四大”究竟从何而来?——心现识变;谁的心所变现?——既是你心、也是我心、也是他心;大家的心是什么关系?一切万法是什么关系?——千佛一如,万法一念,一心三藏。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即为明心见性。    3、从文字表相看,《法华经》《楞严经》最具思辨性、逻辑性。《法华经》《楞严经》之前佛所说诸经,多以平实的铺陈、描述、讲故事为主,告诉我们修学的基本常识、理论和方法。通教禅宗《金刚经》等般若系列经典之时,思辨色彩渐浓;至别教华严宗之时辩证思想虽很丰富,但是佛陀对见道菩萨所说,多为铺排宣示,无需推理论证;到《法华经》《楞严经》之时,则极尽思辨之能事,辩证思想的丰富性、阐述论证的系统性、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均达到顶峰。从七处征心、十番显见,到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到三如来藏、三种相续,通过假设、推理、边破边立、边立边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透过现象看本质,虚妄之中悟实处,把宇宙人生真理一步步开示出来。尔后二十五位菩萨略说圆通、文殊菩萨拣择圆通,由此入乾慧地、五十五位妙菩提路,再谈七趣、辨五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之严整、逻辑之严密,在世法和佛法经典中无与伦比。可以说,佛法辩证思想,在这里最成熟、最完善,也最能代表佛之正法。因此世人常说,“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糠书”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除其衰患,令得安隐:这才是真正安隐,真正除了我们的衰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