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古今当下念 发表于 2017-1-12 11:43:19

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在前面讲「五蕴」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

下面我们再从狭义的方面来具体理解。
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在前面讲「五蕴」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真心之中没有一个念,没有一个念就没有受,没有受你能不能想起来呀?不能想起来,那第七识有没有作用啊?它传什么?它运什么?它搬什么?没有第七识在搬运,有没有第八识啊?都没有。一破一切破。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1-12 18:06:54

一字加一个人字,一人之相,在茫茫宇宙中是不是微不足道啊?可是字义却是大,相小义大,大到什么程度啊?十法界没有一法不包罗其中,这本身是不是讲小大不二啊?讲到这汉字的结构啊,我们感慨万分!这是诸佛对中华民族的情有独钟!在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文字能够与中国的汉字相比。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1-12 18:09:06

1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圆顿大法「即信即解,即修即证」,全性起修,一步登天。『开示悟入』,是「即开即示,即悟即入」。所以听闻《法华经》《楞严经》,直指心地,叫「修心」。无量法门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无修无证,见性成佛。       圆顿大法不管上根机下根机,都是当场通过「听经闻法」来成就。《法华经》《楞严经》是发心的经,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但可不能贡高我慢。知道我是谁,先明确我们肩上的担子。知道我们生生世世都在这个世界上修行就好,我们没有尽到很大的责任,现在要将功补过。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1-12 18:09:25

2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二千人,皆从座起,偏袒右肩,到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合掌表「福慧双修」,左手表慧,右手表福。又表不二法门,说它是二吧,它就一个合掌;说它是一吧,有左有右,有福有慧。合掌还表「悲智双运」,左手表「自利」,右手表「利他」。依报随着正报转,果真能做到以平等心、慈悲心待人接物,就是「佛光普照」。到哪里皆是与大家平等共处。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要用好这个心,才能得到三业清净。       不肯回小向大,进求佛道。这是耻于懈怠。我们常讲「言为心声,身为心役」,现出这种心态,身体自然就疲懈。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1-12 18:09:47

3   只要明白了「法华三昧」,当下即蒙授记,这叫「开权显实」。阿罗汉、辟支佛是权宜之法,而佛要众生究竟成佛,这是真实之法。欢喜闻法是作为法喜,解脱知见。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就是佛讲的『唯以一大事因缘』。听懂了『如来藏』,才能得到真实的灭度。因为『如来藏』是彻法源底,究竟圆满。天地万法唯一念真心之所变现,听经闻法当下证果。       我们的如来妙真如性本无量珍宝,不求自得,见道成佛,当下解脱。正法之妙用在于『财宝无量』,以示自性的无量智慧德能。这些都是我们心地的「性具功德」本性的特征。「大圆镜智」里具足无量智慧德能。明白了『一心三藏』,你就住入佛家,永远不落六道轮回。       以法利益众生,利益众生,即为利己。「自他不二」。这个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没有成佛,只要还有一粒泥巴没有回归大光明藏,我们这个真心就不能算圆满自在解脱,所以菩萨道是「自他不二」。

wx_c6THtGvt 发表于 2017-1-12 18:09:59

阿弥陀佛。

wx_c6THtGvt 发表于 2017-1-12 18:10:16

阿弥陀佛。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1-12 18:10:23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学佛绝不能光靠口说。嘴巴上讲得很好,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还能够教导别人,但是如果自己的烦恼习气一点也没有减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每天在造恶业,那么你这个佛岂不是白学了吗?!就是像修无法师所说的,“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你只是懂得一点皮毛,根本没有把佛法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样做是糊涂人,是迷惑颠倒的人,不是真正的学佛人。   如果是真正有智慧的人,嘴巴里不用多说,心里头努力去实行,把佛法真正做出来,改过迁善,转化自己的烦恼、转化自己的气质,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弥陀弟子!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1-12 18:10:42

《法华经·譬喻品第三》: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惟越致。《法华经·法师品第十》: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法华经·法师品第十》: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wx_c6THtGvt 发表于 2017-1-12 18:11:04

南无观世音菩萨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在前面讲「五蕴」的时候,已经作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