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4-26 08:00:11

只有《法华经》《楞严经》讲一步登天,不历修证,故而很难被众生接受。小乘人见到大乘菩萨愿身再来,他不理解这种心态。我不相犯,何为见捉:这比喻他的根机不适合于大乘法。「见」就是「被」。何必要用大乘法来强人所难?其实这里还没有涉及到圆顿大法,否则就更不相信了。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4-26 08:00:30

财宝无量:这是对「其家大富」进一步解释。「财」是正法之财;「宝」是表正法之妙用。这个「无量」,用第一义来观照:「无」就是「性」,「量」就是「相」;「无」就是「阿」,「量」就是「弥陀」,「无量」就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无量的「阿弥陀」又是一个「阿弥陀」。「财宝无量」表示佛的无量智慧德能。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这些都是表我们心地的「性具功德」,表我们本性的特征。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4-26 08:00:52

         万法一念,一念万法,无始无终,阿、弥、陀非三非一,即三即一。心也好,念也好,万法也好,没有谁不是谁,一真一切真!此为真真如性。明白了真真如性,才真正入佛知见,才知道为什么说“一步登天,无修无证”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4-26 08:01:14

       财宝无量:这是对「其家大富」进一步解释。「财」是正法之财;「宝」是表正法之妙用。这个「无量」,用第一义来观照:「无」就是「性」,「量」就是「相」;「无」就是「阿」,「量」就是「弥陀」,「无量」就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无量的「阿弥陀」又是一个「阿弥陀」。「财宝无量」表示佛的无量智慧德能。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璃珠等:这些都是表我们心地的「性具功德」,表我们本性的特征。

zhangliming 发表于 2017-4-26 08:02:52

《法华经 法师品》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法华经,乃至一句,受持读诵,解说、书写,种种供养经卷,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间所应瞻奉,应以如来供养而供养之。当知此人是大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哀悯众生,愿生此间,广演分别妙法华经,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药王当知,是人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后,悯众生故,出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dangjue 发表于 2017-4-26 12:37:47

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不管你在社会上有什么样的地位与名誉得能和阅历,认识谁不重要,自己认识自己是根本。 悟道是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结缘认识到别人,是通过观照内心彻底的认识自己,而非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弘道是认识自己的旅程中将自我认知的方法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人人都认识自己。 闻道有先后,悟道不分年龄,不分学历,不分别。 “悟道成佛”,先“悟道”后“成佛”, “悟道”,“悟”又在“道”之先, “悟”,“心”在“吾”之前。 “悟道”这两个字,道破了成佛的关键,先要修吾心,修心先放下,心定,心通,眼明,才能不走弯路,走正道,正行才是真修,才是“道”,才能成佛。故修道之路,修心开始,勿被“道”的种种“相”迷惑。 佛说“放下”,放下的是内心的对立、欲望、偏见、妄想,烦恼等,放下的是心中的种种“念”,念无所念得清净,念无所念归根本,念无所念见自性。明心见性成佛,道自心生,心中有道,方形成道“场”,故 “佛在哪里,哪里就是道场”。 今日,一朋友说,以前年轻时在工作中很少笑,那时则是因为无工作经验,害怕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失去工作。现在经常笑,是因为“放下”了,随着年龄及社会阅历的增加,那些曾经的害怕已经不用再担心。“放下”的过程是“成长”的过程,是内心变得更加强大的过程。 当你明白了万法是一体,三千世界大大小小人我是非,都是我们当人当下一念所变现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放下自己的执着妄见,而回归到正知正见。“放下”之后,心平静,安定,有了对真我的“定位”,“位”定则不乱,不被“相”所扰,事事处处念念真心妙用,才能生大慈大悲。 佛说“慈悲”是见到真心,真心是修行的根本,将心比心不是分别众生心,是通过慈悲的真性,让众生从自信中流露出来慈悲与佛祖心心相印。将心比心时,不高傲、不自卑,不仰视亦不俯视,万法一体你我一如,才是真慈悲。 从慈悲即一切众生平等,到达心境一如,万物一体。这法华经上说的,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也是《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是我,他也是我,三无分别,即大慈大悲。 慈悲就是把自己看成众生,不分别,不执着。 就如品茶,茶在佛的眼里没有好坏,只有感受到茶的生长、采摘、晾制、烘烤等等不同的经历,经历不同的茶自然味道不一。捡拾垃圾为生的人与尊贵的企业家,虽然表相相差甚远,但无法定论谁好谁坏,他们是平等的。 慈悲心即佛心,与佛祖一体,慈悲看万物,万物皆是佛,我是佛,你是佛,他是佛,花花草草是佛,茶杯桌子是佛,屋子砖瓦是佛,所见均为佛,真正的与佛祖心心相印,真正的佛国善地。 悟道要修心,了了分明,念念觉知人人皆是妙莲花。修心即须明心见性,真心生慈悲,慈悲生万法,万法度众生,众生心悟道,天下皆太平!

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7-4-26 16:14:36

我们的生命和使命      生命:酬业命,就是随业力摆布被动受生的命。使命:愿身再来,菩萨为普渡众生甘愿来六道受生的命。      生命由贪执来,今生有什么贪,来世就受什么身,憍梵钵提尊者一念取笑他人,受了五百世牛身,即是此理。不懂佛法之人,一切随业摆布。在试图摆脱旧业之时,又造下新业,如此循环永世不得解脱。念念攀援,念念不断,生生不息。所以,世间一切行人处处奔波,处处受限,如何有一点点的自由?纵有一丝丝快乐,不过是前世善业现前,哪能长久?      相比之下,使命则非常殊胜,有使命的都是再来的菩萨。只因当年灵山法会听闻佛祖一声号令“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华经》?”。我等与佛心心相印,末法时期,众生顽劣,但正是菩萨修行之地。我等深知此法华经是诸佛之法身,成佛之法脉,出世之本怀,一切众生之父,济世之良药,万法之源,我等之本,如何不护持?若有菩萨不护此经,非真菩萨。      我等为此而来,由此经成就此命,有此命护持此经,此经正是菩萨之使命。      是以舍利弗说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无法则无我,有我法不灭。此经正是菩萨之使命。      是以当年佛祖欣慰说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世尊已经见到末法时期,诸菩萨护法。我等赖佛之力得闻此经,深解其意,识知本心,如何不护持弘扬?此经正是菩萨之使命。      是以我佛有言“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你等来此人间本为法故,何以贪图世乐或畏惧不前,罔为菩萨。此经正是菩萨之使命。      良久,良久。不谈阿难悲泪,不谈福楼那授记,唯有曾经说过的话“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一微尘 发表于 2017-4-26 21:33:32

法华经》方便品第二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楞严经》“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7-4-26 22:04:04

依教奉行四依四不依,摆脱盲修瞎练 佛陀慈悲众生,在灭度前为后世修行人开示了修行的纲领,就是无人不知多数人忽视,少数人能依教奉行的【四依法】: 1、依法不依人。 2、依了义法不依不了义法。 3、依智不依识。 4、依义不依语。 前两点佛強调求道人直接选择大乘了义经;后两点强调法赖人传,直接听闻能把了义经典讲的彻法源底的的法师讲解开示,听话听音,不要断章取义。 自古以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了义法、究竟法"在佛法里唯有《妙法莲华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心经》等等,这称为"圆教一乘大法"。所谓不了义法,就是除此以外的无量的经典和法门。 佛在《法华经》第二品方便品里是这样说的: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 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 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 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 这段话的意思稍有古文知识的人都能读出其中的意思: 在所有的国土中只有这本《妙法莲华经》可以成就,没有第二第三可成就之法。别的经典都是为了方便引导众生,最终目的还是为讲一乘《妙法莲花经》诸佛出世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讲这部《妙法莲花经》,"唯此一真实,余二则非真"唯有这部经是真的,第二部就是假的。 看到这里以前修其他经典的同修不要生烦恼,我以前也是修其他经典。佛如果不讲无量的方便法,到最后没有一个人跟他来听《法华经》,所以这是讲无量方便法的好处。 讲方便法的坏处是:有些人读了方便法以后,再也不读其它的法,你给他讲其它法,他都不信。“我读的这部经就是佛讲的,佛讲的就是没有错。”这就麻烦了,所以佛在《妙法莲华经》拍桌子打板凳,把自己讲的其它经典骂为"诸法戏论之粪"。(《妙法莲花经》信解品第四。)可是我们现在无量的修行人死死抱住"牛屎狗粪"作为黄金白银,这就是我们佛法的悲哀。 我碰到很多同修会死咬住:诸法平等这句话去为自己所修的小法辩解。“法”这个字包含很多种意思:现象、规律、人事物、起心动念、真理等等。“诸法平等”这句话里的法指的是哪一法要做如何的观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断章取义。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石破天惊观法华,风起云涌演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