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ong 发表于 2015-4-9 06:17:26


助念与往生(大安法师尊堂往生经过)

    问:有的助念团说,助念也有师承的,通过一些其它方式如运掌,可以使亡者轻易往生,而且还有瑞相,请慈悲开示助念与往生的关系。
    答:对待这一点,大家一定要知道,往生的正因是这个念佛人本具的信、愿、持名、感通,其他的人是一个助缘。正因和助缘的关系一定要摆正它的主次。什么叫助念?助念就是帮助病人保持信愿行的正念,是一个帮助、辅助的行为,可不能喧宾夺主。喧宾夺主就错了,特别是说谁能够运点气功,运一下还要怎么样。那你说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还不如你的运运气吗?还需要你搞这些花样吗?带着点点什么那个沙呀,喷点那个什么东西。他是出于好意,但是你对阿弥陀佛的那种慈悲救助——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你安心地相信的话,你还要搞那些干嘛啊?还有人:“临终的时候一定要念《地藏经》,给他消业障才能往生。”
    上次我在秦皇岛,听到一个人他就很痛心地告诉,就是听到这些话,然后他的父亲临往生的时候,他就发大心给父亲念一百部《地藏经》,帮他消业障往生。这也是孝心啰。然后就念念念,念到第九十九部的时候,他的父亲不行了,他就:“不行?也不行——等我念完再说!”还没等他念完,他的父亲走了,走的情况很不好——全身僵硬。所以他来跟我讲的时候,我说:“你怎么这么糊涂啊!这个时候你赶紧跟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呀,你还在那里念《地藏经》干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因是信愿持名嘛。”发心要发得大,要发得猛,他是东北人嘛,一天都是几百拜的大磕头,什么都很猛——念地藏经他也很猛,念一百部。所以你看看,就失去了一个良好的时机——这个时候就提醒他的父亲。我说:“你提醒你父亲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帮助他保持这个念头——阿弥陀佛,就能感同弥陀的愿力。”弥陀愿力是在法界当中有无着妙用的,但你一定要用信愿持名去感通它,感通这个境界,接引境界就现前了;你不用信愿持名去感通,你还去搞其它的东西,你就是麻烦了。所以怎么让亡者轻易地往生?就是帮他提起信愿的正念。
    然后念佛呢,声音也不要太大。这次我母亲往生,我是参加了全过程,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大家倒都是很慈悲了,一上来就很猛,就恨不得这个病人马上走。实际上念念都是:你赶快走吧,你赶快走吧;阿弥陀佛赶快来接引。念得非常急非常猛,这样实际上给病人带来很多的心理负担。她一下子也想走,但是又没有到临命终时;又觉得这么多念佛人在这里,不走又不好意思;再加上这一拨高声表演了一番,来了另外一拨又高声一番;而且佛号又不一样。我发现这整个对病人折磨很大,这种方法完全不可取,所以就告诉他终止助念。就是护理性助念,留两三个人在旁边轻声地提醒,给给病人一种放松、一种解脱,然后告诉她:你命数没到,阿弥陀佛自然让我们身体健康;命数已到,阿弥陀佛临终接引,愉快地去,非常放松地走。气氛非常的温馨。不要搞得那么紧张,不要搞得那么焦急,有很多人看到佛还没有来,全体都在那里跪拜:“阿弥陀佛赶快来呀,阿弥陀佛赶快来。”用意是好,但是方式不可取。
    所以我现在对东林助念团,我也想怎么再调整,这是一桩细活,一定要知道心理,知道生命临终时的一些知识,然后就是顺其自然,非常细心地念。你看,我母亲开始就在这种念佛当中,都生了很大的烦恼,不爱听。我才想到前年我们东林寺有一个香港比丘尼到这儿往生,也是一拨一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到最后,这个比丘尼竟然说:“你们不要念了!我不往生了!”然后当出现这种情况,那些助念者就很害怕,说冤家对头来了,怎么办哪?他就说:“赶快念《地藏经》,赶快超度,这个业障鬼来了。”他就是不从自身找原因,搞得乱七八糟。
    所以我想助念一定要细一点来做,你看我让老母亲都生了烦恼。最后我撤了人之后,就留几个细心的比丘尼来轮班,一两个轮一班,她只要能听到一点点,能跟就跟,不能跟也没关系,想睡就睡,想喝就喝,想吃就吃。甚至有的:“你不能睡呀,睡了不能保持正念。”被他折磨得要死。人家睡一下有什么不可以呀?睡就睡嘛。以后调整了我才深感幸运——调整之后老母亲心里比较舒服一点,她开始病痛折磨得很厉害,以后到了十八号上午十一点左右平静下来了,她真的像是睡梦中去的,非常安详。你也很难说她临终就是一句响亮的阿弥陀佛——她没有这个水平,因为她确实被糖尿病折磨得“哎呦、哎呦啊”,想翻个身全身肌肉都疼痛。但我是提醒她:“你保持愿往生的念头就可以了,能跟就跟,不能跟也没有关系。”给她放松。
    我就心里想:阿弥陀佛肯定会慈悲不舍任一众生啦。我的母亲已经发愿要去西方极乐世界——她已经说“爬都要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难道阿弥陀佛能够不收这个众生吗?难道还要给她提要求“临终这一声一定要在阿弥陀佛上,我才收你;你没有在这声佛号上,我就不收留你”吗?我不相信这一点,所以我劝老母亲一定要正念,临终正念也做不到,我只能祈求: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接引我母亲走。还真的是大悲不舍任一众生,我母亲断气之后,我再摸我母亲的头顶是发热的;然后第二天念完二十四小时佛号换衣服——全身柔软的;第三天荼毗有三百多颗五色的舍利花出来。我才相信“万修万人去”——只要具足信愿了。你如果去谈功夫,我老母亲也谈不上什么功夫,她也是散乱心哪。
    所以这个临终助念,就是帮助他建立愿往生的念头。佛号能够提起,就让他提起;提起不来,你给他放松:该睡就睡,该喝就喝,该吃就吃。上次去新加坡,甚至那个助念团把人家折腾到什么程度——人家躺下来都不行,说一定要坐着才能往生。那个家属就说,“我的老母亲被人折磨得躺都不能躺,坐在那里歪歪扭扭的,不知道是不是走了。”你折腾这么多东西干嘛呀?你只有对阿弥陀佛的大威神、愿力有信心之后,他坐着也好,躺着也好,站着也好,随他的意愿,他怎么舒服怎么来——就好。所以助念的人千万不要折腾病人哪。

               ——2009年3月大安法师讲于广州大佛寺

   另,2008年9月21日法师母亲往生后第三天,法师在香港开示节录:
    母亲83岁,一生生育了7个子女,一辈子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成人。母亲特别善良,可以说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每到逢年过节,家中无论如何拮据,母亲也会想办法让孩子们穿上新衣服,而自己却总是一身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不仅对家人,对邻里也是如此,家里有点好吃的,总不忘邻家的孩子。
    2000年,我萌生了出家的心愿,母亲并不赞成,她老人家怕儿子出家后吃苦。我只好采取了先斩后奏的方式,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对不起她老人家。后来母亲看到我出家后的衣食住行,稍稍放心了,再后来在我的影响下母亲学佛了,慈母对我的出家完全理解和赞同了。母亲皈依后,请受了五戒,不久又受了菩萨戒。母亲一生的辛苦和磨难,使得她对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向往。去年母亲病重,我把她接到东林寺住,她老人家天天把一句佛号挂在心中口中,她说:“我再不来轮回了,就是爬,也要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今年8月底,母亲再次病危,东林寺四众弟子轮班为母亲助念。18日下午三点半我去看望母亲时,老人家神志还清醒,到了大约四点鈡,姐姐见母亲面容安详、面带微笑,还以为她睡着了,上前仔细观察,才发现母亲已经往生了。后来我摸摸母亲的头顶,是温热的……再后来据姐姐和女居士们说,给母亲换衣服时,她老人家的身体,像婴儿一样柔软!
    从先母这样一个非常平凡的苦难众生的往生中,我们更加能够体会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真实不虚,体会到阿弥陀佛摄受众生愿力的不可思议!记得母亲刚念佛时,听一位法师说“万修一二去”,老人家泄气了,说:“我业障深重,肯定去不了。”后来在我的一再开导下,老人家鼓起了往生极乐的信心和勇气。
    净土法门,信、愿、行是关键,只要我们不怀疑,不犹豫,不自卑,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就一定能感得佛菩萨现前接引——带业往生,就一定能在一刹那间莲花化生,永脱轮回!

budong 发表于 2015-4-9 06:23:12

                                                                                                与悟开师书
                                                                                             (悟开师,事迹不详。)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馀; 

  一言一句等,下文自有解释。

  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

  三藏:经、律、论。经诠定学,亦兼戒慧;律诠戒学,亦兼定慧;论诠慧学,亦兼戒定。又:经诠一心,律规三业,论辨邪正。

  十二部:即十二部经,新译十二分教。孤山颂曰: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俱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三。

  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

  五宗:谅即宗门五家:沩仰、云门、临济、曹洞、法眼。

  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

  为何说不能尽?

  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

  以不思议故,所以说不能尽。

  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

  华严经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末,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见《四十华严》第四十卷,即别行流通的《普贤行愿品》。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是谓“闻即往生”。又云:“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惟除如来,其诸声闻、辟支佛、乃至菩萨,智慧、禅定,无与等者。”既是“惟除如来”,余无等者,可知即是“位齐等觉”。

  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语见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第九、求生净土中。

  文殊发愿,

  “文殊”文殊师利菩萨,新译曼殊室利,此云妙德,或妙吉祥。按《悲华经》:宝藏佛时,阿弥陀佛为轮王,文殊为第三太子,对佛发宏愿已,蒙佛更名文殊师利。又、《文殊般涅槃经》云:文殊示生于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后随佛出家。

  文殊菩萨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思归集》一)

  普贤劝进,

  按《悲华经》:宝藏佛时,阿弥陀佛为轮王,菩萨为第八王子,对佛发大愿已,蒙佛更名普贤,华严会上,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云“劝进”。

  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

  忆《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仅凭记忆,未检原文。)

  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

  龙树大士,西竺第十四祖。著《十住毘婆沙论》十七卷,解释《十地经》(即《华严十地品》),姚秦鸠摩罗什三藏译。有三十五品,易行品第九,明念佛往生为“易行道,速出生死”。论曰:“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水道乘船则乐(易);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不退转)者……”。

  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

  此二句,亦出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第九、求生净土中。

  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

  释迦世尊自成佛至入灭,一代中所说大小乘的教法,谓之“一代时教”。又、天台智者大师,将释尊一代所说,判为五时、八教。这都可以看作是念佛法门的注脚。

  不但如此,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也?

  这些“文字”,要自己去体会。

  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生之警策也?

  如果是个会用功的人,一切境缘,都是他的“警策文”都能使其增进道业。

  广说,其可尽乎!

  以上所说,宜参阅智者大师《法华玄义》中释“经”字下“历法明经”一段,自能明白上文之义。

  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

  “净极光通”,出《楞严经》。经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六即佛颂”,宋·普润大师撰。师讳法云,字天端,号无机子。长洲(江苏苏州长洲县)人,俗姓戈。学通内外,宏天台教观,专修净业。宋徽宗政和中,帝赐紫衣,号普润。南宋绍兴二十八年(西纪一一五八)九月廿八日,西向端坐,念佛而化。寿七十三。

  六即佛颂:

理即佛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佛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佛 念念照常理 心心寂幻尘 徧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相似即佛 四住虽先脱 六尘未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佛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佛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一句者,信愿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

  “非信”下至“证所信”之二十八字,出《阿弥陀经要解》明宗中文。

  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

  “举正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此二句,原出智者大师《观经疏序》,序云:“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

  赞佛偈,即“阿弥陀佛身金光”等八句。此八句偈,举尽净土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之大纲。

  一书者,净土十要也。

  《净土十要》,明末蕅益大师选定。十要者:一、《阿弥陀经要解》,二、《往生净土忏愿仪》、《决疑行愿二门》,三、《观经初心三昧门》、《弥陀经行愿仪》,四、《净土十疑论》,五、《念佛三昧宝王论》,六、《净土或问》,七、《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八、《西斋净土诗》,九、《净土生无生论》,十、《西方合论》。

  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也。捨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

  须细读、精读《净土十要》,方知大师所说,是真语、实语。

  就中、最要者,惟要解。

  大师文钞中,多有推崇要解之文,如《舆体安和尚书》、《复濮大凡居士书》、《复邓伯诚书》等。

  而初心入门,断疑生信,作险道之善导,示宝所以必趣者,天如或问,妙叶直指,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

  天如则禅师著《净土或问》。师之略历,前已说过(见第二十七页)。

  妙叶大师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师,明初,四明人。尝习天台教观,深修念佛三昧。每病学人惑于“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说,因药成病,极乐净土,求之分别缘影,乃著此书二卷,于洪武二十八年(西纪一三九五)刊行于世。

  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

  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

  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下略)

  学佛的人,往往易生执理废事之病,一闻“自性唯心”之说,便拨无净土;不知“理由事显,事得理彰”;“从性显相,相相皆性”。蕅益大师有《净土偈》,正对治此病,兹附录五首如次,序云:

  “博山禅师,拈净土偈,每云:‘净心即是西方土’,盖以因摄果也。读者不达,遂至以理夺事,几成谤法!予触耳感怀,每拈‘西方即是唯心土’,俾以事扶理,聊附补偏救弊之职云。”

  偈曰:

西方即是唯心土 无上深禅不用参
佛向念中全体露 更生疑虑太痴憨
西方即是唯心土 欲悟唯心但念西
舌相广长专为此 更求玄妙抑何痴
西方即是唯心土 未识西方岂识心
逝子谬希圆顿解 恰将落叶作黄金
西方即是唯心土 土净方知心体空
一切境风犹挂念 云何妄说任西东
西方即是唯心土 慧日高悬第一机
事理双融真净业 现前何法不玄微
——偈有十四首,谨录五首。见灵峰宗论卷十之一。

budong 发表于 2015-4-9 06:26:51

一、【谤法即是谤佛谤僧】

    文殊师利。若有愚人谤微妙法。即是谤佛亦名谤僧。——《大乘方广总持经》

二、【以下情况构成谤法罪业】

1、这个法门好,那个法门不好,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低

“又作是说。此法是彼法非。如是说者亦名谤法”——引号内摘自《大乘方广总持经》,以下同

2、说这个法是为菩萨说或这个法是为声闻说。这是菩萨该学那不是菩萨学。

“此法为菩萨说此法为声闻说。作是说者亦名谤法。此是菩萨学此非菩萨学。作是说者亦名谤法”。

3、说过去佛已灭,未来佛还没来,现在是无佛时代,唯这个法是自己得来的。这个说法属于谤法

“复作是言。过去佛已灭。未来佛未至。现在佛无住。唯我获得陀罗尼法。作此说者亦名谤法。以谤法故言得陀罗尼者是不净法”。

4、诽谤【真法师】种种行为:

1)诽谤真正修行的法师所修行的法,

2)诽谤(真)法师虽然能够了解佛法却没有实际修行。

3)、诽谤(真)法师的行为违背世尊教导,

4)诽谤(真)法师不持戒律,

5)诽谤(真)法师没有智慧,

6)、没有(真)法师真正的明了佛法,

7)、诽谤(真)法师没有辩才。

佛经原文:“于真法师毁谤所修。复谤法师虽有解慧不如说行。复谤法师行违于道。复谤法师身不持戒。复谤法师心无智慧。复谤法师意无明解。复谤法师言无辩了”。

【什么是真法师?】:不以个人妄想执着,而是真正以法为师的人,是真法师。其宣扬的道理、秉持的见解必须是符合世尊的教导,这才是真法师。

5、对于世尊的教导(如佛经、戒律等),不相信、不接受

    “复于如来所说文字心无信受”。

6、说这部佛经好那部佛经不好,这偈好那偈不好,这法可信那法不可信

    “复作是言。此修多罗是此修多罗非。此偈经是此偈经非。此法可信此法不可信”。

7、看到说正法的人,以自己的妄想心去辩论

   “见正说者妄作异论”。

8、设置各种障碍,阻碍别人听闻正法

   “于听正法者为作留碍”。

9、妄自区别哪个该做哪个不该做,说这个能成就那个不能成就,为学习佛经教导划分时间。

   “此是行此非行。此成就此非成就。此是时此非时。诸如此说皆名谤法”。

三、【需要注意】

声闻或菩萨说法,都是佛以神力让他说的,所以和佛说无异

“复次文殊师利。若声闻说法若菩萨说法。当知皆是如来威神护念力故。令诸菩萨等作如是说”。

四、【谤法的原因】

佛未涅盘就有愚痴的人谤法,更何况佛涅盘之后,谤法的情况就更多了,这都是因为被魔加持成了魔眷属的原因

“如彼愚人于佛现在犹生诽谤。况我灭后受持我法诸法师等而不被谤。何以故。魔眷属故”。

五、【什么是法师?——以法为师就是法师!】

    不只是出家人,依《法华经》卷四〈法师品〉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此称为五种法师。

六、【应远离谤法之人,避免牵连堕无间地狱】

    若于三乘随轻毁一,下至一颂,不应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若有亲近,或与交游,或共住止,或同事业,俱定当堕无间地狱。(《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budong 发表于 2015-4-9 06:29:26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中开悟的十个标准:
一 还得了了见性,如昼观色,似文殊等否?
二 还逢缘对镜,见色闻声,举足下足,开眼合眼,悉得明宗,与道相应否?
三 还览一代时教,及从上祖师言句,闻深不怖,皆得谛了无疑否?
四 还因差别问难,种种征诘,能具四辩,尽决他疑否?
五 还于一切时一切处智照无滞,念念圆通,不见一法能为障碍,未曾一刹那中暂令间断否?
六 还于一切逆顺好恶境界现前之时,不为间隔,尽识得破否?
七 还于百法明门心境之内,一一得见微细体性根原起处,不为生死根尘之所惑乱否?
八 还向四威仪中行住坐卧,钦承只对,着衣吃饭,执作施为之时,——辩得真实否?
九 还闻说有佛无佛,有众生无众生,或赞或毁,或是或非,得一心不动否?
十 还闻差别之智,皆能明达,性相俱通,理事无滞,无有一法不鉴其源,乃至千圣出世,得不疑否?

藕益大师法海观澜三•禅宗要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初卷云:而时世尊於一切法成最初正觉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乃至一一毛端、悉能容受一切世界而无障碍。身遍十方而无来往、皆入诸相、了法空寂。三世诸佛所有神变、於光明中、靡不咸睹。一切佛土、不思议劫所有庄严、悉令显现。
述曰:此乃所谓大彻大悟、圆证心性之全体大用者也。此之谓涅磐妙心。此之谓正法眼藏。禅者苟知以此为则、决不至于得少为足。起增上慢、成大妄语矣。

南无阿弥陀佛
(转自地藏论坛)

budong 发表于 2015-4-9 06:33:01

世间多少聪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误,毕世不得实益。居士慧根夙植,固为难得。然以多知多见,反为障碍。既信净土法门,何不于此法中死心做去。而修返闻数息唯识等观,此各种法,均是大乘法门。然皆属自力,未可与仗佛力之法门论其利益也。

今既发心念佛,当以心佛相应,生前得一心不乱,报尽登极乐上品为志事。不必求其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也。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

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敬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又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故下曰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此大势至菩萨,以教化九法界一切众生者。实三根普被,有利无弊也。果肯依之而修,当必有观行相似等利益可得也。——《印光法师文钞》


budong 发表于 2015-4-9 06:36:08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释


                                                    蕅益大师著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七大次第,先根后识,今识大后方明根大者,以此念佛三昧,亦逗此方机宜;末世众生,须依念佛得度。又、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名为三昧中王,能摄一切三昧故也。



  十六观经云: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释此圆通,亦为三意:一明境通别者,二明观有盈缩,三明证有本迹。



  一明境通别者:别则随举一根,皆得为所观境;如那律等五人,及下文观音大士是也。今云‘都摄六根,其境则通。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复有三种不同:一者、惟念自佛,二者、惟念他佛,三者、自他俱念。



  若惟念自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是同,惟须一重能所,所谓:以六根为所观,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如央掘经云:‘所谓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知’等。此则该摄一切诸教,一切禅宗直指法门,罄无不尽也。



  若惟念他佛,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有别,须知两重能所。所谓:妙观察智为能观,六根为所观;六根为能念,诸佛果德为所念。由第六识夹持六根,专注佛境,俾眼所见、无非佛色,耳所闻、无非佛声,鼻所嗅、无非佛香,舌所宣、无非佛号,身所对、无非佛境,意所缘、无非佛法。此则该摄:弥陀、药师、上生、等经,及莲社事想法门,罄无不尽也。



  若自他俱念,则与二十四圣圆通同而复别;先须开圆顿解,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自他本自不二;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此则开圆解处,与诸圣同;托他佛处,与诸圣异。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今文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由其方便最为胜异,故更不假余方便也。



  二明观盈缩者:通途教观,具如前文五根中说。今明念佛三昧,亦有四教不同,一一教中,亦复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种差别。



  藏教三者:观此六根,无我、我所、证入灭谛涅槃,名念自佛。以此六根,缘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灭罪生福,成出世因,名念他佛。缘想佛境,摄我六根,为欲净诸戒品,生定发慧,现证果故,名自他俱念也。



  通教三者:观此六根,当体即空,非灭故空,名念自佛。六根如幻,佛身亦然;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乃至得证如幻涅槃,名念他佛。所念、能念,无二幻故,托如幻境,成如幻观,名自他俱念也。



  别教三者:观此六根,依无明有,断无明故,九界六根得灭,佛界六根得成,名念自佛。正因佛性,虽复理同,我无缘、了,诸佛已具,缘念诸佛果中胜德,不生疲厌,名念他佛。我与诸佛三因平等,诸佛圆证,我今在迷,先念化身佛,助我缘因;次念报身佛,助我了因;后念法身佛。显我正因;名自他俱念也。



  圆教三者:六根皆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如一见根,见周法界。闻、嗅;觉、知、亦复如是,妙德莹然,周遍法界,是念自佛。观一佛身,即是一切诸佛之身;观一相好,即是一切相好之海;称一佛名,即是一切诸佛之名;观一法门,即是一切微妙法门;观于佛土一尘、一法,即是一切诸尘诸法;见一色身,即是圆见法、报、化身;瞻一影像,即是如来三身实相;名念他佛。诸佛、乃众生心内之佛,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全由性具三德,成彼诸佛果上三身;观彼诸佛果上三身,即发自心本有三智;名自他俱念也。



  三明证本迹者:自行、则本迹俱圆;化他、则四教俱用。还须先约三种念佛以释今文,次明四种净土以彰能摄。



  约念他佛释今文者:一专为忆,即指十方如来。一人专忘,即指迷倒众生。佛常逢见众生,众生常不逢见诸佛,故云:若逢不逢,或见非见。次喻佛忆众生,更与寻常忆念不同,直如慈母忆子;子今忆母,亦须如母忆子,方得历生不相违远。忆者、恒审思量。念者、注心一境。忆念若深,则有现前即见佛者。如远公三见圣相之类是也。亦有当来乃见佛者,如临终佛迎,乃至华开见佛之类是也。不惟得见果佛,亦去果佛不远,如经所明不退菩提,多有一生补处是也。不假方便,谓即以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非余一切方便所可及也。香、喻诸佛果德。染香人、身有香气等,喻揽果成因,因能克果也。



  约念自佛释今文者:一专为忆,以喻本觉之性,随诸众生流转五道,不相暂离。一人专忘,以喻始觉在无明时,念念背觉合尘。始本不离,故若逢。始本不合,故不逢。本即在始,故或见。始恒迷本,故非见也。十方如来,即指众生本觉之性,元自竖穷横遍。能生始觉,喻之如母。始觉在无明时,全体从本觉起,而违背本觉,喻以如子逃逝也。现前见佛,是圆初住。亲见本觉法身。当来见佛,是圆五品、六根,相似见于本觉。去佛不远,谓去自心妙觉极果不远。不假方便,谓不假诸余方便,非谓念自心佛不是胜妙方便也。香、喻本觉理性。染香人,身有香气,喻无明熏,变成始觉也。



  约自他俱念,例此可知。



  次明四种净土以彰能摄者:所谓: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无障碍净土,常寂光净土也。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种三昧,摄归同居、方便、二种净土。谓藏七贤,通干慧性地,皆归同居净;藏四果,通见地已上,皆归方便净也。以别教二种念佛三昧,摄归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净土;十信位,归同居净;十住、十行、十回向位,归方便净;十地证道同圆,由念他佛之力,归实报净也。以圆教二种念佛三昧,摄归四种净土:五品位,归同居净;十信位,归方便净。初住去,归实报净,亦复分证寂光;妙觉位,归于究竟寂光净也。



  若夫单念自佛,则通教已办地上,能归方便净土;干慧性地,不能归同居净土。藏教一总不能。圆教能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别教不能。又、圆教但念自佛者,但能竖入上三净土,不能横超西方净土。又、单念自佛,则是诸圣所同,不显此门独妙。又单被四教利根,不能普被四教三根,故非势至化他之本旨也。



  问曰:但念他佛。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圆人炽然但念他佛,了知他佛不离自心。权乘纵未了达自心,究竟心外决无别佛。故此念佛三昧,若迷、若悟,皆可共遵。迷者遵之,则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悟者遵之,则自他不二,始觉合本矣。名为三昧中王,不亦宜乎!








budong 发表于 2015-4-9 21:15:38

                                                                      破斥“王”为“唯一”的错误说法
       关于“诸经之王”,本人已经发过一个帖子,破斥“王”为“唯一”的错误说法,今重贴于下:
       称“经王”的不只《法华经》一部,如《金光明经》亦称“经王”:“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是《金光明》微妙经典,众经之王。”“是诸经王,能与一切无量众生安隐快乐。”“此《金光明》,诸经之王,甚深最胜,为无有上。”“能持甚深诸佛所行,名《金光明》,诸经之王。”“惟愿为我敷演宣说,是《金光明》,诸经之王。”世尊在《金光明经》反复宣说《金光明经》是经王,比《法华经》称的次数多多了,并说“甚深最胜,为无有上”,如果依印广之说,是不是《法华经》比不上《金光明经》?因为佛说《金光明经》“甚深最胜,为无有上”呀!如果谁以《金光明经》否定《法华经》,或者以《法华经》否定《金光明经》,这个人不是白痴就是疯子!佛说某经是“经王”自然是经王,有些经典佛虽然没有说是经王,根据其重要性,同样也是经王,如《华严经》等。
       佛子井标,你还是好好看看祖师大德的开示吧,别再造业了!
       印光大师《复永嘉某居士书三》云:
       劝令受持读诵,诸经无不如是,岂特《金刚》、《行愿》乎哉!《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但宜尊重《华严》,不可小视余经。以诸大乘经,皆以实相为经体故。《华严》之大,以其称性直谈界外大法,不摄二乘等故。《法华》之妙,在于会三归一,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处故。台宗谓《法华》纯圆独妙,《华严》犹兼乎权(即指住、行、向、地、等觉而言)。然佛于《法华》赞《法华》为经王,于《华严》亦然。岂后世宏经者,必须决定于五大部分出此高彼下,不许经经偏赞乎?修禅宗者赞禅宗,修净土者赞净土。不如是,不能生人正信,起人景仰。但宜善会其义,不可以词害意。孟子称孔子生民未有之圣,然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其效法企慕乎三圣者,何其至诚如是之极也!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刀兵水火。即宿业所牵,及转地狱重报作现生轻报,偶罹此殃,但于平日有真切信愿,定于此时蒙佛接引。若夫现证三昧,固已入于圣流,自身如影,刀兵水火,皆不相碍,纵现遇灾,实无所苦。而茫茫世界,曾有几人哉!《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著化为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二大师之言,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辜负佛恩处多矣。
       如果看了印光大师如此深切著明的开示,还不幡然省悟,闭嘴忏悔,那就是一阐提人,天堂无路,地狱有门矣!
       附录:
       “经王”之《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文殊师利!我涅槃后,后五百岁,法欲灭时,若有法师受持、读习、解说、书写此《心地经》,众经中王,如是法师,与我无异。”“是大法师,在无佛时,为浊恶世邪见有情演说甚深心地经王,使离恶见,趣菩提道,广宣流布,令法久住。”
      “经王”之《大般涅槃经》云:“是妙经典,诸经中王,如彼药树,诸药中王。”“是大乘典《大涅槃经》,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未曾有也。当知即是无上良医,最尊最胜,众经中王。”
       “经王”之《佛说一切法功德庄严王经》云:“此妙经王,于当来世,利益众生,如佛无异。”
      “经王”之《佛说菩萨行方便境界神通变化经》云 :“当说此经王,有亿经围绕,闻于此胜经。”“说此经王时,大地六种动。”“于金叶上,书此经王。”
       “经王”之《菩萨念佛三昧经》云:“当我须臾说此三昧微妙经王,教世间时,一切山河及以大地,皆悉俱时六种震动。”
       “经王”之《大方等无想经》云:“吾今为汝分别解说,有大方等甘露经王,开大宝藏,赈给贫穷,启发诸佛功德之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性无尽,昔来隐蔽,今欲显示,诸佛如来然大慧灯,令诸众生,了了明见。”
       “经王”之《大宝积经卷第五十三 菩萨藏会》云:“诸聪睿者慧无边,妙能通达法及义,尊胜文词善圆具,由持如是大经王。常获丰饶法宝藏,恒欣悦意行法施,发生最上胜欢喜,由持如是大经王。……勤求善说正法句,最胜众圣所称赞,常闻发起超胜行,由持如是大经王。……由闻如是大经王,功德胜利无边际。”
       “经王”之《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世尊!若诸四辈弟子,于此经王,深信受持者,得几所福?佛告妙吉祥:若人于此妙法及彼法师受持之者,乃至名字,或于一日、一弹指顷,发起慈心,我悉知之。”
       “经王”之《佛说一切功德庄严王经》云:“善男子!如此经王,深可尊重,犹如父母,复能灭除诸恶业障。”“所以者何?此妙经王,于当来世,利益众生,如佛无异。”“我曾宣说众经王,令诸众生得正觉,今更说斯真妙典,汝闻恭敬善修行。……若此经王所住处,无诸灾厄能害人,所有求愿悉随心,安乐能至菩提岸。”“若有经于多劫数,供养一切诸菩萨,不如于此妙经王,暂时信心书一字,持前功德比此福,此为亿分不及一,是故智人于此经,一心奉行无懈怠。”“若有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等,于此经王,不能读诵,陀罗尼咒,不肯受持,亦复不能勤修六度,于苦恼者无怜愍心,如是之人,于无量劫,堕生死海,受诸苦恼。”
       “经王”之《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云:“若人得闻如是经王而能读诵,是人若有五无间业,皆得消除,临命终时,有十二如来而来迎之,告是人言:善男子!勿应恐怖。汝既闻是《大乘庄严宝王经》示种种道往生极乐世界,有微妙盖天冠珥珰上妙衣服,现如是相,命终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经王”之《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云:“诸有大智者,善了文句义,持此经中王,获无量胜慧。彼比丘法师,常行是法施,持此经中王,最胜生欢喜。为诸听法者,宣说如是法,持此经中王,获叹美功德。……善说法要者,常赞佛教敕,持此经中王,多闻常具足。”
       “经王之”之《大集大虚空藏菩萨所问经》云:“世尊!如是之经,如来所说,甚深希有,断诸疑网,最胜了义,难见难悟,是第一义,空性相应,以戒、念、定、慧而为庄严,显说解脱,寂静无染,是诸智人之所知境,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亦是一切诸经之王。”
       “经王”之《大方广总持宝光明经》云:“复次,妙吉祥!若有见此正法众经之王轻毁之者,是人当得身穿为窍,丑唇褰缩,身皆破裂,裸形黑瘦,皮肤粗涩,由如饿鬼。”
      
       由上述所谓“经王”可知,“经王”之称,并非《法华经》之专称,岂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岂可是一非余?
       最后请仔细阅读世尊是如何开示的,只有《法华经》才是“经王”,其余诸经都是“诸法戏论之粪”吗?请快快闭嘴,莫再深造无间地狱之业!
       药王如来告王子曰。月盖当知。法供养者。谓于诸佛所说经典。微妙甚深似甚深相。一切世间极难信受难度难见。幽玄细密无染了义。非分别知菩萨藏摄。总持经王佛印所印。分别开示不退法轮。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善摄一切所应摄受。菩提分法正所随行。七等觉支亲能导发。辩说开示大慈大悲。拔济引安诸有情类。远离一切见趣魔怨。分别阐扬甚深缘起。辩内无我外无有情。于二中间无寿命者。无养育者。毕竟无有补特伽罗性。空无相无愿无作无起相应。能引妙觉能转法轮。天龙药叉健达缚等。咸共尊重称叹供养引导众生大法供养。圆满众生大法祠祀。一切圣贤悉皆摄受。开发一切菩萨妙行。真实法义之所归依。最胜无碍由斯而起。详说诸法无常有苦无我寂静。发生四种法嗢拖南。遣除一切悭贪毁禁嗔恨懈怠妄念恶慧惊怖一切外道邪论恶见执着。开发一切有情善法增上势力。摧伏一切恶魔军众。诸佛圣贤共所称叹。能除一切生死大苦。能示一切涅槃大乐。三世十方诸佛共说。于是经典若乐听闻信解受持读诵通利。思惟观察甚深义趣。令其显著施设安立。分别开示明了现前。复广为他宣扬辩说。方便善巧摄护正法。如是一切名法供养。

转自《地藏论坛》作者:“大放光明”

foyin31 发表于 2015-4-9 21:45:21

budong师兄您好!
      这次真的好感动,您终于摆明了您的态度!先给您点个赞,您是把圣严法师的这段话作为您的观点,而且是绝对认同。我们以佛祖在《法华经》里面的原话作为依据,在我们看来,佛祖的话最有权威性,所以更愿意直接引用《法华经》原文。开始时您说自己“ 佛弟子不打妄语!我还真没全部读过《法华经》。”意思是读了一部分吧,后来又说“《法华经》我没读过,这您也知道。”到了这里就干脆说没读过。我也没必要去搞清您到底是读了一部分呢还是一点也没读。姑且先认为您没读过吧。
      大家都知道印师是讲解《法华经》的法师,慈航净苑公开声明以《法华经》《楞严经》《阿弥陀经》《心经》作为道场经,其余佛经作为参考,一如大安法师那样,在讲《无量寿经》的时候也会偶尔提到甚至是《法华经》里面的句子,但是以《无量寿经》的内容为主进行开示。
       那么接下来我们会在《法华经》里面找依据,把您向大安法师关于授记的那段话是否正确以及印师是否大妄语给予论证。
       饭是要一口一口的吃,谢谢您一再的提醒,我会把您问的问题逐一答复的,毕竟您没读过法华经,而法华经是《妙法莲华经》,光一个“妙”字智者大师就讲了90天,可见这个“妙法“没那么容易三言两语就说清楚的,所以我一再请师兄您不要急,只能慢慢来。如果接下来有的问题争执不下也没关系,但是双方都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能含糊,把双方的观点留着给那些看帖者去评论吧,学佛人有这个智慧自己去判断的!阿弥陀佛!

foyin31 发表于 2015-4-9 21:48:55

      今天您一口气发了这么多,我上班回来的比较晚,要看完您发的这么多帖子费了不少时间,不知道您发这些干什么,现在我们主要就授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您发这些应该不是想灌水而冲淡主题吧?
       我不能逐条回复,对于一些比较容易引起歧义的地方适当说一下,也算是对于看帖者表明我的态度,正确与否留给他们去评论!
       师兄您转发大安法师关于”助念与往生“的贴子,我想提出我的一些疑问,师兄您可以答复,也可以不答复。毕竟这不是我们讨论的主题。
      句子一:”他是出于好意,但是你对阿弥陀佛的那种慈悲救助——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会来接引——你安心地相信的话.......“;
      句子二:”深信切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就一定能感得佛菩萨现前接引——带业往生,“
         这两个句子里面一个是阿弥陀佛是”来”接引,另一个是“现”前接引,《阿弥陀经》里面用的是“现”字,这个学佛人几乎都知道,只是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二者的区别就不得而知了!而《华严经》中关于万法是“一切唯心造”,到了《楞严经》则是“唯心所现”,一字之差,境界迥异。我想问问师兄,是不是您认为“来”与“现”是一个意思呢?

foyin31 发表于 2015-4-9 21:55:59

      您引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这四句话。请问这里的“即”字是什么意思?“闻”了之后是当下往生呢?还是需要修、需要行、需要证呢?
  您引用《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云:“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请问这句话怎么看起来好像与前面说的又不一样了,是不是因为是女人的缘故,阿弥陀佛与大菩萨众就不愿意去接她(按前面您的理解应该是有来有去的,是吧?),而是她自己去?难道阿弥陀佛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吗?而且是“闻是经典”,还要“如说修行”,才能在命终时往生安乐世界呢?和上面说的“闻即往生”怎么不一样了呢?是不是男女在往生时还有别啊?
       关于您提到诽谤一事,您引用的很多,我还是不由得心中感叹:对那些受持法华经的人说长道短,不管您说的对还是不对,这顶不可思议之果报的帽子您是铁定戴上了,老佛爷没有打丝毫的折扣。所以相当佩服您的勇气!“若复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踈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这一段您都看腻了,引用一下主要是提醒那些初学者,反正您不信也不怕。
      另外您引用的“文殊师利。若有愚人谤微妙法。即是谤佛亦名谤僧。”这个理解起来也简单,您到现在为止也没证明您是个真佛子,而法华经是妙法,您也没读过,却敢去评论那些受持法华经的人。所以上面的话留给看帖子的人去理解吧,咱们就不去讨论了。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查看完整版本: 关公战秦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