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法器 发表于 2015-4-6 16:11:21

《楞严经》的由来

《楞严经》的由来
《楞严经》,具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印度的国王吝法,他们把《楞严经》视作是国宝,其他的经典外国人可以学,也可以传到外国,《楞严经》不可给外国人学。中国法师到印度,是外国人呀!他们不肯给外国人学,也不让外国人知道,更不容许这一部经流传出境;所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人知道有这部经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师始有所闻。
《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他的盛名已经传来。公元五八○年的时候,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听说我们东土有位号称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于是前来拜访,相见之后交流得很融洽,双方都很高兴。这位印度僧人告诉智者大师,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径》很感兴趣。因他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的六根功德来源心有不明。于是就向这位印度僧人请教。印度僧人说《楞严经》中,关于这方面义理的阐述十分详尽。智者大师很想能尽快地拜读《楞严经》,就殷勤珍重地启请这位印度僧人,希望他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来我们东土。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特地在他所住的浙江省天台山的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竭诚地礼拜。拜了十八年,殷切地盼望《楞严经》能早日传到我们东土来,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于公元597年往生了,一直就没有见到这部经。
  后来,印度(天竺国)的一位法师叫般刺密谛,他听说东土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而且不畏寒暑,精进不懈,这令般刺密谛法师深深地感动和钦敬,并且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他决定要把《楞严经》抄录出来,打算藏匿着带到中国来,不料过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并且没收,并被判入狱三年。出狱之后,法师弘法的心却无丝毫动摇,哪怎么办呢?法师想到把《楞严经》背下来,这样就不会被查收。他将《楞严经》背得通熟后,再次启程,好不容易到边境后,因旅途艰辛的奔波跋涉,疲劳至极的法师忘失了经文,只好重新返回,经历了两次挫折,般刺密谛法师的弘法之志更坚定了。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方法。先将经文写在一种极细的白布上,把自己臂膊的肌肉割开,塞进写好经文的白布,然后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
这次般刺密谛法师成功地度海来到中国。那时是武则天罢政后的唐朝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即公元705年。法师到达广州后,正好当时的宰相房融在广州,负责当地的政务。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来历后很重视。于是将般刺密谛法师奉请到制止寺住下。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经文。因时间太久,白布已经血肉模糊了,经文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大家正都处在忧虑之中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旁边有一位哑女忽然会说话了,她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大家试了之后,果然现出了经文,真是皆大欢喜。
经过周密慎重的筹备,于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翻译。般刺密谛法师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翻音,怀迪法师证译,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因房融宰相学养渊博深厚,故而使《楞严经》的文字十分典雅优美。如此艰难地将《楞严经》传来东土并翻译成功后,般刺密谛法师就仓促地回国,主动地去接受天竺政府的处罚。房融宰相将此感人的事迹和译出的《楞严经》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没有即时地颁布弘传。后来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进宫弘法之余将《楞严经》抄录了出来,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严经》才开始流通,修习《楞严经》的风气逐渐在东土盛行起来。
【摩诃衍按】学佛之人,不可不看《楞严经》。
南无阿弥陀佛!

点点妙莲华 发表于 2015-5-27 13:23:56

阿弥陀佛{:soso_e163:}{:soso_e179:}

随缘起用 发表于 2016-6-11 08:14:48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妙放A(一幽香) 发表于 2016-10-7 21:04:04

在《妙法莲华经》里佛说谁能在娑婆国土广说此经,自发誓言!我当入涅槃,将此经咐嘱有在,能度一切众生,莫令断绝。佛将此经托付后世,如若真佛子,我们就要勇于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真报佛恩!《楞严经》又名《妙法莲花王》

知足常乐-当全 发表于 2016-10-7 21:28:52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AyMjY2Nw==&mid=204592355&idx=1&sn=5816bab909890b2533af42e26a9bc91b&scene=1&key=79512945a1fcb0e22005f34204dd7f8a7b82be338cfb3244e73e8bb96eb800a13b9d3f707ee7558c808e9eacec546882&ascene=7&uin=MTk4ODc5MDUzNA%3D%3D&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31b31&nettype=WIFI&pass_ticket=2Kwv6mPgNdoGHW0gLqTIaTGRIVqGLYahrL74UUk646%2BqC5gmP8UJkm859Hw98Pt7&wx_header=1

知足常乐-当全 发表于 2016-10-7 21:30:4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AyMjY2Nw==&mid=204592355&idx=1&sn=5816bab909890b2533af42e26a9bc91b&scene=1&key=79512945a1fcb0e22005f34204dd7f8a7b82be338cfb3244e73e8bb96eb800a13b9d3f707ee7558c808e9eacec546882&ascene=7&uin=MTk4ODc5MDUzNA%3D%3D&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31b31&nettype=WIFI&pass_ticket=2Kwv6mPgNdoGHW0gLqTIaTGRIVqGLYahrL74UUk646%2BqC5gmP8UJkm859Hw98Pt7&wx_header=1

清净心安然 发表于 2016-10-7 21:33:2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高大珍 发表于 2016-10-7 21:49:01

南无阿弥陀佛

13643634688 发表于 2016-10-7 21:54:18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楞严经》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