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61940 发表于 2015-6-5 09:47:54

众生冤枉作轮回,小乘冤枉修小乘3

『时二使人,即求穷子』,法与人相互摄受。『既已得之,具陈上事』,相遇了,开始修这个法门了。『具陈上事』就是按照「苦、集、灭、道」四圣谛、十二因缘法等等这些事情一一地陈述在面前,一一解决。『具陈』是教门、行门都包含在内,用来对照修行。【尔时,穷子先取其价,寻与除粪。其父见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羸瘦憔悴,粪土尘坌,污秽不净,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粗弊垢腻之衣,尘土坌身,右手执持除粪之器,状有所畏,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诸有所须,盆器米面盐醋之属,莫自疑难,亦有老弊使人,须者相给,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自今已后,如所生子。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先取其价』,就是了解它的大概内容,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果位,不能盲目修行。『取其价』就是证得阿罗汉。
『寻与除粪』,然后再开始修行。『其父见子,愍而怪之』。『愍』,是可怜;『怪』,是恨铁不成钢。众生是冤枉轮回啊!众生修小乘是冤枉修小乘啊!他明明就是大佛,一点就成功。『又以他日,于窗牖中,遥见子身』。慈心父母古来多,父母怜爱自己的儿女,还在旁边悄悄地观察,因为悄悄观察才能得到真实。我们要感慨佛的良苦用心,总在琢磨怎样更好地教化众生;如果直接接近他,可能有逆反心理,还得不到真实的信息。这是用方便智,用权智,来鉴定众生的根机。『羸瘦憔悴』,『羸』就是少智慧。『瘦』,少福德。『憔』是心内尚有恐怖。『悴』呢,肉身还在遭受种种的苦痛。『粪土尘坌(bèn)』,界内见思烦恼还很重。『污秽不净』,指界外的尘沙烦恼。界内界外的烦恼,打比方大概了解一下。比如说我贪嗔痴,喜欢吃肉,喜欢喝酒,喜欢跟人斤斤计较,这叫「界内烦恼」,你把这些烦恼能够破除了,你就证四果罗汉。怎么叫「界外尘沙烦恼」呢?比如说我现在虽然不吃肉不吃鱼,我闻到肉味,闻到酒味,心里还在动,心有好感;我现在不会跟人嫉恨,不会跟人吵嘴怎么样,但境界现前的时候,心里总还有点不自在,这就是「界外烦恼」,这种烦恼已经比较微细,但是你可以不落六道轮回,最起码不落三恶道。『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这是表佛的大智慧、大道力。『即脱』就是把自己的大智慧隐蔽起来,只用小智慧来教化众生。也就是说把《华严经》《金刚经》这些大智慧,更不用说《法华经》《楞严经》,把这些暂时放一放,先用《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地藏经》《阿含经》这些经典先来引导众生。『更著粗弊垢腻之衣』。『粗弊垢腻之衣』,属于下等法。『细软上服』和『璎珞』说为「无生法忍」,乃至「寂灭忍」;『粗弊垢腻之衣』属于「破恶」,修「生忍」。怎么「生忍」呢?明明在这个境界上伤害了我,怎么样?你不忍也得忍,用一种强烈的意念压制自己,你还没有得到自在。小乘阿罗汉就是这样的,叫作「四正勤」——已生恶要令断,这个「恶」是我们最习惯的名闻利养,要把它断掉。没有两全其美,只有权衡利弊,所以他不得不断。如果我们又能吃喝玩乐、又能胡作非为,将来又能成佛,是不是更好啊?可这不可能呐!你只有权衡利弊。放纵几十年,会得来无量劫的大苦恼;而放下这几十年的名闻利养,得到的是永恒的解脱。算好这本帐。『尘土坌(bèn)身』,你要教化众生,你必须示现跟他差不多的境界,然后比他稍微高一点来引导。这是示现劣等。『右手执持除粪之器』,就是各种对治的法门。『状有所畏』,跟小乘人在一起了,你不能显示得像国王将军那样,雄赳赳气昂昂,要把他吓坏了。你示现跟他差不多的身份:「老伙计,怎么样?我来帮帮你?」是不是这个意思?显示出他平易近人。『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佛历来赞叹精进,鞭策懈怠,但是也反对无益苦行。『勤作』可观照为「四正勤」:「已生善令长,未生善令生」,你已经具备的好的品德,你要让它发扬光大;你还没有的好的品德,你要学过来;「已生恶令断」,你现在明白了自己的习气,就必须把它断掉;「未生恶令不生」,你没有染上的恶习千万不要让它生。『以方便故,得近其子』。这个『方便故』,就是装得很惨的样子。你如果说穿着绫罗绸缎,走到那个掏大粪的人面前,人家敢不敢接近你啊?『后复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复余去,当加汝价』。『咄』是个语气助词。『男子』就是「伙计」啊,或者「宝贝」啊。『汝常此作』:嗯,你就这么干!不错!『勿复余去』,不要三心二意啊,好好干!『当加汝价』,会给你加薪,给你发奖金。以此比喻逐步地还有大法可修。『诸有所需』,只要你需要的,有的是。『盆器米面盐醋之属』,『盆器』可观照为藏教法、小乘法。『盆器』有用,即为证得人我空;但『盆器』能不能吃啊?有即为不能明心见性。『米』呢,观照为禅宗的明心见性,它把万相、森罗万相全部去掉,只见一个「大」。『米』是粗粮;『面』是细粮。由「粗」出「细」,由「大」出「小」,由「空」出「有」。在俗世间任何一法细细地品尝,体会俗谛的味道,比喻为别教的道种智。『盐』和『醋』是不是可以与一切的食品相互搭配啊?比喻圆顿大法圆融、圆满、圆通于一切万法。所以『当加汝价』,你只要好好地修啊,可以成为小菩萨、中菩萨、大菩萨。『莫自疑难』,你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要有疑难。只要有疑难,佛一定会适时地引导你。因为圆顿大法是全性起修,除一切疑。『亦有老弊使人,需者相给』。『老弊使人』是比喻神通。神通在佛法里叫「圣末边事」,是佛法中的皮毛,但是也各得其所。你如果喜欢的话,也有这个东西,需要就给你。『好自安意』,这些事情都给你想得很周到了,你好好要安下心来吧!只要安心于佛土,总有出头之日。『我如汝父』,这都是方便法,是套近乎啊,慢慢地启发。佛、法、僧是一体啊!『勿复忧虑,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壮』。为什么说你是我的儿子?我年纪老了。方便解释为:我已经成佛,具足了无量的智慧,你们还在迷惑颠倒之中。『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小乘法是妄中之真,通过修持他能够积累善根道行,福至心灵啊!『无有欺怠瞋恨怨言』与五根五力相对照。没有『欺』是不是讲信用?没有懈『怠』是不是讲精进?没有『瞋』是不是讲我们的意念呢?没有『恨』是不是讲定力?没有『怨』为慧力。叫「信、进、念、定、慧」这五根五力,可以通过小乘法来打基础。『都不见汝有此诸恶,如余作人』,『如余作人』是指外道。外道人不懂得正法,自己欺骗自己。无益的苦行是不是属于懈怠啊?是最大的懈怠。外道对自己束缚得非常非常死,不敢有一点点懈怠,是不是瞋恨心呐?瞋恨自己的短处啊。『怨』就是我怎么还不成佛啊?他始终在这个情执里打转。『自今已后,如所生子』,观照为见道位,这是比量功德,就如同所生之子,这是见道位的重要性。『即时长者更与作字,名之为儿』。步步引导,小乘人也是佛的儿子。【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宜加用心,无令漏失。尔时,穷子即受教勑,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而无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于某城中,舍吾逃走,伶俜辛苦五十余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忽于此间遇会得之,此实我子,我实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欣』是高兴,『此遇』,遇到大法。为什么『客作贱人』?佛当年讲菩萨法,小乘人是旁听,好像与自己无关;虽然旁听,他也明白了:「我们将来也能成佛,但现在还不是。」那么当小乘人听到了教菩萨法以后,不管他信不信,菩萨法是不是进入了他的阿赖耶识?第七识已经瞒天过海,但前六识还不相信。这是凡夫的共同的习性!这里佛也就是讲:你明白道理以后,你已经是主人。否则他不会说『犹故自谓』,正因为他已经解脱,已经成为佛子,已经成就了菩萨法,但他不相信,所以说『犹故自谓,客作贱人』;否则的话,如果他本来就是客,本来就是贱人,怎么可以『犹故自谓』?这就是《弘传序》讲的『俱崇密化之迹』。『由是之故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由于这个原因,他在修小乘法的同时虽然听到了菩萨法,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菩萨,叫『客作贱人』。由于这种缘故,佛也没有办法强迫他说你就是菩萨!你越讲他越不敢相信,故而『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明理后,念也好、拜也好,它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品位。
『过是已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过是已后,这都是不定的。有的人可能一时半刻,有的人十年、二十年、五十年都说不准。『过是已后,心相体信』相似于「相似即佛」。比如:你正当烦恼的时候,你就会提醒自己——烦恼是谁啊?谁不是谁啊?——马上心情平静下来,你是不是当下体会到一种自在解脱的法味啊?『入出无难』,有时修修小法,有时听听大法。这时好像也能够随顺了,不像过去那种抵触心态。有一对老夫妻到慈航净苑去,老太太先去一个礼拜,回去跟老头子讲:师父讲的这个法太妙了!他们过去修了大概将近二十年,念佛,还修禅宗,修密宗,自己以为懂得了很多,一听以后把自己过去的全部否定了。所以叫老头子赶快去听,太重要了!老头子听了两个月,总是格格不入;但是他有个好处:为什么看到其他人法喜充满?他想离开,又不甘心,呆在那里心里别扭。又听了两个月以后,他听出味道来了,高兴得不得了,幸亏没有离开。这就是『心相体信』。『然其所止,犹在本处』,虽然感到大乘佛法比较好,但小乘佛法根深蒂固,积重难返,仍然受到束缚,所以『犹在本处』。『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有疾』,佛知道自己就要快涅槃,也可理解为佛的心病,想要把《法华经》传世。『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我有无量的智慧德能,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我现在要找人传承如来家业呀!『其中多少,所应取与,汝悉知之』。众生本来是佛,仅仅是我要给你们『开、示、悟、入』而已。『我心如是』,方便解为我的心就是这样的,你为我的儿子;究竟解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圆顿大教,一草一木,一粒微尘,尽足为一真法界。『当体此意』,你们必须正当名分地明白这个道理。一切万法就是一个念,能体此义,即生成佛。『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今』,我与你当下就是一个本体,哪有什么父子之称啊?『宜加用心』,你应该用智慧来观照。『无令漏失』,不要让你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迷失在你的这种我执、迷惑颠倒之中。『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这时比喻弟子们领受了佛的教诲。但是呢,『而无希取一餐之意』,为什么?因为还没有真正把他当成自己;而且领取了,就如佛对舍利弗讲,是凭对佛的信任而领取,而不是以他们本有的这种智慧之根而问心无愧。是表这种阶段。『然其所止,故在本处』,虽然明白了大法,只是下劣心、意识心这种习气,仍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凡夫,仍然跟佛还有所谓「父、子」之分。『下劣之心,亦未能舍』。在这个期间,仍然说为宣讲《法华经》之前,佛以种种办法旁敲侧击。在《圆觉经》等多部经典,都提到过『如来藏』,但是限于口头禅,没有像《楞严经》那样详细地解释。所以二乘人在听闻《法华经》以后,才悟到怪不得佛讲了这些法,都是在旁敲侧击『妙法莲华』,都是在告诉我们要悟「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所变现而已」。『复经少时』,越来越逼近「法华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渐已通泰』,佛陀旁敲侧击,反反复复教导,二乘人慢慢开了智慧。『成就大志,自鄙先心』。就是与菩萨道已经相感通。『临欲终时』,这是指《法华》前期,也就是般若时期,已经接近尾声,小乘修行人心量渐渐打开,佛又即将涅槃。『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其子』是佛当年剃度的、在《法华经》前面讲的万二千众,常随众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并会亲族』,这是佛在过去世中已经成就的弟子,现于十方国土代佛传法。佛讲《法华经》呢,他们一起来做影响众。『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已集』,上面『并会亲族』是总指与会大众。这里的『国王』是比喻,要开讲《妙法莲华经》,要将万法归宗,方可称『国王』。这与后面〈药王菩萨本事品〉打十种比方,把《法华经》称为「经王」,一脉相承。「万法归宗」,就是一个王。『大臣、刹利、居士』,这是总表上面诸子和亲族他们的各种境界。『即自宣言:诸君当知,此是我子』,方便解:你们可知道啊?这些人在过去在十万亿佛法中就是我的学生,因为受我的教化,方便说为我的儿子。『我之所生』,方便说是「从我开始修行」;究竟说:这个『我』即是《法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法华经》,没有哪一法不是「我」,没有哪一法不是『大光明藏』,一定作如是观照。『于某城中,舍吾逃走』,『某城』就是涅槃城。『舍吾逃走』就是转圣成凡,就是我们无明妄想而使显现出十法界万法。『舍吾逃走』就是背觉合尘,虽然是涅槃城,也同样是假名相,所以叫『某城』。真也好,妄也好,都是假名相,说说而已,叫『某城』。「涅槃城」也是说说而已,这都属于别教的法义。到了圆教,万法都是一个念,一个念当下即是万法。『伶俜(pīng)辛苦五十余年』,比喻背觉合尘,迷失法身慧命,可怜,可悲,痛苦。『五十余年』特指五道轮回。把时间变成佛法,把时间变成国土,这也是《法华经》的妙用,时间即是空间,时间即是万法,万法没有谁不是谁。你讲:人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风,风就是木头,木头就是雨,世间人能不能理解?他认为你胡说八道。可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啊!哪一样不是哪一样?这是石破天惊的大法。此法难解,非智莫入,好好观照。这就是《法华经》难解之处。『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某来某去的。我是佛,你叫我什么都可以。你叫我玉皇大帝也行,叫观世音也行,叫牛魔王、猪八戒都行。前面是个『某城』,这里是「其某」、「我某」,都是『某』,就没有一个真名实姓。这是不是妙法?妙法呀!『昔在本城,怀忧推觅』。我已经是老古佛,已经证入大光明藏,证入「大涅槃」,叫『昔在本城』。『怀忧推觅』干什么?我已证入大光明藏,但是我「寂而常照」,念念都在考虑教化众生之事。阿弥陀佛黄金臂昼夜长垂,那就是在『怀忧推觅』。『怀忧』就是考虑着众生在痛苦。『推』和『觅』是一个意思,寻找教化众生的机缘。『忽于此间遇会得之』,这是因缘聚会,师生道交感应。『此实我子,我实其父』。这里方便说,这在三藏十二部是哪一部啊?因缘部。「无分别不妨分别」,说为父子。『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这里「分别不妨无分别」。我的一切的财物万法归一,都是『子有』。『先所出内(纳) ,是子所知』。这里点出了前四说法时期的良苦用心。以前讲的三乘法统统归于圆教一乘法,现在二乘人都已经明白了。以前佛陀讲小乘法,并对大乘法旁敲侧击,他们不仅听到了,而且还鹦鹉学舌,讲给众生听。他们已明白什么是佛,但不相信自己就是佛。真人已经成佛了,假人还在迷惑颠倒。这就是《弘传序》的『密化之迹』。『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过去面对『宝藏』,只认为是自己守财奴而已。现在经过老师一讲,这个『宝藏』就是我的。比喻过去听了那么多菩萨法,认为都是人家的事情。现在经佛指点,原来明白了大乘法的同时,即已是大乘菩萨。『自然而至』就是不从修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众生冤枉作轮回,小乘冤枉修小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