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361940 发表于 2015-6-27 10:44:28

印广法师讲解《法华经-序品第一》之(7)下篇

大乘妙法莲华经讲记·序品第一 之(7)下篇印广法师主讲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
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妙光菩萨代佛传法。妙光菩萨并不是像佛那样「初中后善」,而是直接传《妙法莲华经》。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啊!佛当年在临终之前传《妙法莲华经》,就意味着佛灭度以后,他的弟子们必须是生生世世弘扬《妙法莲华经》,就这个意思。『八十小劫』正好是一个大劫。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是拜舍利弗为师。这本身就是破一种我执,以佛现身说法。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
『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注意!不可依文解字。佛是无量的,要供养无量佛,那他到未来的未来都不能成佛。讲第一义谛,对『如来藏』深信不疑,你即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在〈方便品〉有佛金口玉言: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一切佛是不是『无量百千万亿佛』?
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归到「明心见性」——见性即佛,见性即是供养一切佛。为什么佛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换句话说,『一念随喜』是不是『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啊?
这就是《阿弥陀经》讲的『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个『供养』就是一念而已。『常』就是时时事事处处,『清旦』就是清净心。他时时事事处处都是清净心,时时事事处处都是在『供养无量佛』。就这么殊胜。千万千万别像有些人解释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大早起来啊!就用这个兜、这个衣裓去采华,然后十万亿佛一个个地供养:阿弥陀佛!给你一把华;阿弥陀佛!给你一把华。供养回来以后吃饭,因为有神足通呐!十万亿佛供养回来正好开饭。」如果这样的话,我第一个声明我才不去极乐世界呢!所以这样读《阿弥陀经》不能成佛啊!用《法华经》的心地法门来读《阿弥陀经》当下成佛,妙不妙啊?那叫「妙法弥陀经」。我们讲「妙法弥陀经」,那才叫《佛说阿弥陀经》。
『皆成佛道』,作双重观照。一种,明心见性,即已成佛道;第二种,悟后进修,成究竟圆满之佛。
圆教的菩萨怎么叫『皆成佛道』啊?圆教也有「明心见性」之说,通教、别教也有「明心见性」之说,但是这两种「明心见性」不一样。通教、别教见一分或者几分,最多不超过十二分;圆教呢,明心见性了当下是四十二分。打个比方说:大米、面粉、西红柿、香蕉、苹果、黄豆,别教菩萨他是一样一样地吃;圆教菩萨呢,他是把这些东西全部圆融在一起,他吃一口就全部吃到了,所以他有全局性。同时别教菩萨强调解行并重,以此来加深体会,他那种明心见性并不能保证不落三恶道;圆教菩萨一旦「明心见性」,就「住入佛家」。怎么「住入佛家」呢?他见道,明心见性的情况不一样——通教、别教「似见非见」,圆教菩萨来讲是「真见」。
《法华经》《楞严经》,见道当下成就啊!为什么有些人不敢信不敢讲啊?他被「解行并重」束缚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声嘶力竭、狂呼大叫,「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一步登天、不立阶梯」,就是为了破圆人前面的这七种方便说,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那都是方便说。
【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讲到【燃灯佛】,有几个敏感的问题啊!我们要分析一下。燃灯佛在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曾经把燃灯佛说成他的老师,燃灯佛给他授记;那么文殊菩萨又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所以许多人就不理解了。『燃灯』到底怎么回事?到底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如果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的话,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啊?其实呢,徒孙、师父、师公是一个东西啊!是表这个法。
『求名』就是贪图名利,他也读诵经典而不懂,「口头禅」而已。『多所忘失』,嘴上一套,做起来一套,不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求名』即是在名义上读经,事实上还是凡夫心。
【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
『种诸善根因缘』,这里一般是指行善积德。他虽然贪图名利,但对人特别慈悲大度,有福同享;故而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不落三恶道。
文殊菩萨在这里揭求名菩萨老底,是以此教化众生,并不是赞自毁他、借以抬高自己。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为了教化众生,自己好就是好,当仁不让,只看你发心。你这个人明明很慈悲,很有智慧,完全可以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但你非要谦虚:「大家可不要学我。」你罪过无量,这叫「吝法」,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你明明没有那个德行,一味吹牛,你是妄语罪。如果你为了利他,即使自己坏,你把自己说好了,有没有罪过啊?没有。如果你言过其实,是为了捞名闻利养,你有没有报应啊?一定有。你有时可以把自己说成是博学多才、财大气粗、官大;有时也可以把自己说得一钱不值、很低贱。只问你发的是什么心?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要把持好。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一般地是理解为行善积德。他形成了一种习气,这叫「妄中之真」。他是用凡夫的心态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而不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供一切供」。如果明心见性的话,他早就成佛了。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里又是在说大法。我经常讲,我们这里的同修是不是清朝人、唐朝人、秦朝人?是不是日月灯明佛时代的人?谁都没有死过。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燃灯佛这些老古佛时代,我们哪一个不在啊?都在啊!你可能是天身,可能是人身,也可能是鬼身畜生身……这是不是在讲「无生法忍」呐?!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
这里又回到正题上来,当下看到释迦牟尼佛佛力加持所显示的这种法会气氛,就是『此瑞』;而回顾当年日月灯明佛出世讲《妙法莲华经》显示出当时的那种气氛,叫「本瑞」。「本」与「迹」,今为迹,昔为本。每个人是不是「本迹不二」啊?过去世无量劫是「本」,现在是「迹」。未来无量无量世我们还在,那么未来是迹,现在为本。「本迹不二」,我们能观照明白,是不是也当下成就啊?只要用心,时时事事处处无非道场,念念成道。
【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当时那种气氛佛讲了《法华经》,以此来判断今天这种气氛,释迦牟尼佛又要讲《法华经》。这是用过去的「本」来推导当下这个「迹」。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也是逻辑推理。所以『今日如来』,就是当年的如来。佛佛道同,所以这个「当说」,表道交感应,时机成熟。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三句话在这部经文里反复出现,解释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人中尊』又是佛的一个别号。佛为人中之人,万法皆以佛为王,所以叫『人中尊』。这里用分别法来讲,是人师、天师、鬼师、神师,一切万法无不以佛为师。佛讲法是面对十法界众生。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要好好观照啊!这句话可不简单呐!一佛出世,他度不度这个茶杯盖啊?如果他不度茶杯的话,这里就不能这样讲。应该是「世尊演说法,度无量减一」的众生。那么,为什么说他连茶杯盖也度?这就涉及到,茶杯盖有没有见闻觉知。
当我们的六种意识心回到我们第七识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特别细。怎么细呢?它一秒钟有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所以到了这种心态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泥巴瓦块树木华草都会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强调听善法的重要,听正法更重要!不听正法,我们行善法,它总是有限的。
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就要归入「第一义谛」。如果说『无量众生』是相对而言,比如说这个佛这一世度了一万个人,那一万个人每个人又去度一万个人,就是一亿个人。这样滚雪球度无量众生是方便说,还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度无量众生』,当下就是『度无量众生』,这叫「第一义谛」,也叫「第一义悉檀」。
【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解释同上,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没有哪一法不是菩萨,没有哪一法不是众生。佛、法、僧当下是一。讲到佛法,这一切的法是不是就与佛的智慧结下了法缘呐?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于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别。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人中尊。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琉璃玻璃色,斯由佛光照。】
【天鼓自然鸣】。天鼓不需要你去敲,随着天人的意念它就鸣起来。从人道往上到二十八层天,包括泥巴瓦块、树木华草、风云雨雾,上上胜下下。这是指它的灵性。『天鼓自然鸣』,这个茶杯在不在『自然鸣』呐?仅仅是双方烦恼习气都很重,没有办法用凡夫的意识心来相互沟通而已。但它在『自然鸣』也是真实的,包括我们身上的皮肉筋骨无时无刻不在『自然鸣』,只看你能不能听得懂。『琉璃』是一种化石,内外透明;『玻璃』呢,在佛经上讲的『玻璃』,就是水晶。『玻璃』是表清净心,不打妄想;『琉璃』是表摄受性——人、畜、物只要跟琉璃在一起,你就能当下变得跟琉璃一样内外透明,这是比喻佛法的摄受力。比如《法华经》是『琉璃』,我们这儿读《法华经》,你就是『琉璃』。
【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
不要理解为由众生位不需要修行,就『自然成佛道』。此句特指圆教初住位以上或者在别教初地位以上的菩萨,二者品位相同。圆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他悟后进修不需要老师来教导。他真正明白了「万法唯一念所现」,境界现前,一念即转。这是「真修」。
所以我们一个明心见性的人,知道一切万法都是我、都是我一个念变现出来的。比如说人家打了你一拳,你要不要问老师:哎呀!他打了我一拳,我应该怎么办啊?人家骗了你五百万,你要不要问他,他骗了我五百万,我应该怎么办呐?他自己就懂得怎样调整这个心态,叫「真修」。所以有道无道,我们自己要知道。这叫「真修」,叫『自然成佛道』。所以师父教学生的标准,我只帮助各位见道。见道以后怎么修,不需要管,因为你会『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妙】。
『身色如金山』,这就是明心见性当下转凡夫业报身为菩萨愿身,四大假合之身已经不是臭皮囊。『金』是表真,你已经是「分真即佛」,何况圆满佛是不是『身色如金山』呐?山更大了,圆满佛能显示出他的气派更加殊胜。所以这个『金山』也可以说为涅槃山,表大。大到什么程度?一切万法都是佛一尊,把自己与整个的万法圆融为一体,『身色如金山』。
这个『端严甚微妙』,是不是黄金就庄严,牛屎就不庄严呐?庄严不庄严都是我们心里的妄想执著。可是我们总是讲这个华儿好看呐!癞蛤蟆是个丑八怪呀,是不是谁也不愿意把癞蛤蟆抱在手里,说「好一朵茉莉华」?就是我们的妄想心,我们有这种分别心,这个法很重要啊!太重要了。你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你互相之间不能沟通。总是把自己看成一朵华,而把别人看成是个豆腐渣。就是这个道理。凡夫可悲就可悲在这里,这需要开智慧。
所以『端严甚微妙』,没有哪一个不『端严』,没有哪一个不『甚微妙』,没有哪一个不是「十如是」。接下来在〈方便品〉要讲「十如是」。所以佛眼中一切众生皆是佛,众生眼中佛也是众生。你讲你是佛、是菩萨,他才不相信呢!他看你很坏很肮脏。
『如净琉璃中,内现真金像』。前面『琉璃』之法我们已经作了介绍,是表成佛的境界。『琉璃』是表法。我们成佛是不是「从法化生」啊?『琉璃中,内现真金像』,这个法就是『琉璃』;通过学佛法化去我们的我执、烦恼、习气,而回到本来面目,叫『真金像』。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方便法解释为肉身佛出世间领众修行。『敷』表开、表放、开示;『演』包括打比喻、种种手势,乃至示现涅槃等神通现象。『深』是从纵向,指过去、现在、未来;『广』是从横向,东南西北上下,是对当下这个空间万法而言。
那么从究竟意义来讲『世尊在大众』,『世尊』就是我们一念的心,『大众』就是十法界无量的万法——一念当下即是无量的万法,万法当下即是我们一念的真心。「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无论哪一法皆是一个『世尊』。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
方便法说为:娑婆世界有无量的声闻众,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声闻众;究竟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佛土,一个泥巴瓦块就是一个佛土,一根草丝就是一个佛土,一个木头屑、一滴毛毛雨都是一个佛土。这一个佛土声闻众无量,那么菩萨众是不是无量啊?鬼众、天众、人众是不是无量啊?「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理解佛法到这种程度,你什么法都不想读,一切话都是废话。「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你成佛了。虽然其它法你都不想读,但是任意一法你打开来,当下明白,当下能读、能解、能讲。
佛法就是这么妙,「闻一悟千,举一反三」,「三」和「千」都是表无量。就跟讲《阿弥陀经》一样,声闻众无量,菩萨众无量,没有哪一个声闻不是哪一个菩萨,没有哪一个声闻不是无量的声闻,不是无量的菩萨。真正讲透讲彻,石破天惊。啊!原来如此啊!叫自己印证自己,我开悟了,我成佛了。
【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
『佛光』即是自性智慧。眼睛能看到室内,心能不能见到室外的十法界一切万法呀?能见到。这就叫「见道」,这就叫「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一定是『见不见之见』,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没有明心见性的人,耳闻目睹都不是真的,叫『见见非见,见犹离见』。明心见性的人看到一切东西都是真的,看不到的也是真的,明白吗?他的心能见,这叫真见。所以『悉见』、『悉见』,佛氏门中不漏一法、不舍一人,这个『悉见』才是真见。『彼大众』,『大』字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悉见彼大众』,一众即无量,无量归于一。
【或有诸比丘,在于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
前面是讲无分别法,笼统讲全局。这里无分别不妨分别,叫『佛种从缘起』。你要见性,必须从相而悟入。这下面再分别解释万法,带有代表性。这个『净戒』,我们前面对「三聚净戒」作了解释,无所不戒。为什么要全部持啊?一切万法都是我啊!你任何一个身口意业,必受其报。成佛不从修得,但是不修也不得。所以要持戒、要护戒,要保护我们的既得功德。
【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照】。
这里的『见』,就是明白行布施、行忍辱的真实义。「布施」,你布施谁啊?布施自己。「忍辱」,你忍谁啊?都是忍自己,成就我们的诸善功德。持戒,首先必须「见性」。不见性,行种种功德不是自性流露,你会感到是在约束。在行的当下,功德就打了折扣。《楞严经》处处强调「修心」。行是一个方便,提醒方便引导而已。『斯由佛光照』。这个『佛光照』是照彻心源,照彻这个法门的真实义。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
『深入诸禅定』,禅定有无量,有外道禅、凡夫禅、出世间禅、圣人禅、如来禅、无上禅,还有动禅、静禅。所以『身心寂不动』不可以单纯理解为坐在这里像枯木头一样。往往外道就是这样修禅定,这种禅对于明心见性的人来讲,也是无上禅;对颠倒者来说,被圆顿大法视为鬼窟窿!所以『身心寂不动』,动中有不动——吃饭、穿衣、走路、嬉笑怒骂无非如来禅,动的当下就是不动。讲『寂』,讲『不动』,是对非寂说寂,对动说不动。
祖师大德教我们禅定到哪里修,到广场、到超市、到最热闹的地方去修禅定。这是如来上上禅——入世修行,叫「在烦恼中证菩提」。可按照外道法,修禅定是钻到山洞里躲起来闭关,他带有这个浓厚的个体心态,自我封闭。大乘佛法,它是转识成智,是圆融一切万法。在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历事练心,以心转境,成就自己的这种智慧。『无上道』,『无上』二字司空见惯。真实义来讲,无上也无下,也无前后左右,也无内外中间,无空无有。这个『无』就是不执著于任何一法;不执着于一法就是包揽一切法。这是讲我们的真心本体。
【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这个『寂灭相』,同样一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者见通,圆者见圆」。通教、别教讲一切法都是寂灭之相;到了圆教就好玩了,一切法当下「即空即有」,「即空」就是『寂灭』,「即有」就是『相』。『寂灭』就是【阿】,『相』就是【弥陀】。一切法当下就是『一心三藏』,就是【如是我闻】。这个妙不妙啊?
【各于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方便讲,菩萨自利又要利他;讲究竟法,没有哪一法不在说法,没有哪一法不在求佛道。但是见道与不见道天地之别,不见道者你越求还越远。虽然越求越远,那个远、那个苦求的那个乌龟王八,它是不是佛?都是佛啊!明白这个道理,就看我们要成哪一种佛,要得到哪一种受用而已。佛也是你,菩萨也是你,地狱也是你,都是,都有他的求法,你全部搞明白了,你自在无碍。

一心三藏-yxsz 发表于 2016-6-21 17:21:42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19770727 发表于 2016-6-21 17:22:28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19770727 发表于 2016-6-21 17:23:08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19770727 发表于 2016-6-21 17:23:31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小马达 发表于 2016-6-21 17:24:05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感恩顶礼恩师!感恩顶礼一切!阿弥陀佛!

123456789 发表于 2016-6-21 17:24:37

随喜赞叹!阿弥陀佛

123456789 发表于 2016-6-21 17:25:05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123456789 发表于 2016-6-21 17:25:26

随喜赞叹!阿弥陀佛

宇宙万法一念心 发表于 2016-6-21 17:26:09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印广法师讲解《法华经-序品第一》之(7)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