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7-11 22:37:16

只以道处,不以情交!——《妙法莲华经》讲记化城喻品第七(2)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两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其它佛土众生的寿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多得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寿命长短都是我们的心所把握。娑婆国土很可怜的,最低的平均寿命只有十岁,最高为八万四千岁。大通智胜佛这是『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需要明白的就是,诸佛示现的寿命是与本土凡夫众生的寿命大致相同,并不是他比释迦牟尼佛长寿。释迦牟尼佛到其它国土也可以示现五百四十万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劫。但是,那个佛土是不是也是他累世的因缘?是他自己成就的。将来的佛土如何殊胜庄严,是靠我们生生世世、点点滴滴的道行积累。因地的一言、一语、一行都要慎重,都会造成生生世世的果报。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

『破魔军已』,这是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台上,示现成佛之前,要经过魔考。波旬魔王先派那些美女过来,勾引调戏他。佛就给这些魔女们传法——别看着你们长得那么美,你们的身体是些什么东西啊?从眼屎、鼻涕、耳屎到肚子里都是乱七八糟,污秽不堪……就把那魔女讲得作呕不已。诱惑不成,魔王恼羞成怒,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佛陀。佛陀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这是考他的禅定功夫,这是最后一道魔关。

我们要修自己的定力啊!心不能被境界所转,你能不能经得起魔考?如果脚被人家踩一下子,是不是马上白眼就来了?师父还没有成佛,也经过了些考验。我出家之前,记得有一次骑着自行车,发现有一个人连续三次从后面上来,利用上风向我脸上吐口水。第一次吐,我想都不想,人家无意有什么好计较的?第二次我也没想。
第三次我停下来了——我没有嗔恨心,但是我想这样的人如果遇到别人怎么办?我说:阿弥陀佛,在上风吐口水要当心。然后他眼睛一瞪:你还知道上风吐口水啊?你刚才是怎么了?我这才想起来,可能是我先吐口水了!我马上说:阿弥陀佛!谢谢您的指教啊!太感谢你了!他感到不好意思,走了。

第二个事情,当时我在安徽成家,为了孝养母亲,我背着妻子儿女,把工作换到江苏,单位分配了一间房子给我。那时我每天早晨起来拜拜佛,然后打坐,一个人很自在。有一次天要亮不亮,一位菩萨又拿着碗到我的厨房间去(我不管离家在家,都不关门。我家里没有值钱的东西,无非倒点香油而已),我知道她又去倒了,我赶快蹲下来,动都不敢动。为什么不敢动?我怕人家生烦恼。到时见面都不好见面,情愿装糊涂。

第三件事情,在讲经堂的卫生间,有些人的小便都溅到我脸上来了,我不敢动,没看人家一下。如果抬头看他一下,他一辈子都放在心上:我今天把小便溅到师父身上去了!

我有一个弟子反反复复发信息给我,说我是张宏堡的魔子魔孙,又是怎么怎么样。因为我讲经说法必然涉及到不要执著于神通境界。他的神通境界非常高,哪个有什么病,他用扇子一扇:好了!就好了。他两个手一抬,叫雨停止,雨就停止了。所以他认为师父讲的都是针对他的,不知道多少次来向我示威。我说:谢谢你的指教。师父今天是现身说法。我不知道各位作何感慨?这是『破魔军已』。

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垂得』就是要得还没有得。而诸佛法不现在前:『诸佛法』是喻修证佛法最后一道关,生相无明还没有破。

『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一小劫』也好,『十小劫』也好——就像佛当年在菩提树下示现是几天呐,但几天也好,四十九天也好,这都是不定数。『结跏趺坐』即「双盘」,『身心不动』是表万法归一。等开始讲经说法,又是从「空」出「有」。「一即无量,动静一如」。『身心不动』是不是永远『身心不动』?他『身心不动』就是为了将来要「出定扬德」。如果我们成佛以后就永远都『身心不动』的话,那你是见鬼了,要你这个佛有什么?用『身心不动』就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动』——「转识成智」,现无量的神通道力、法力教化众生。

『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敷』是准备成就,『师子座』实际上就是一个蒲团而已。在凡夫眼里看的是一个蒲团,在天人眼里看的就是金碧辉煌的宝殿。我们这里的讲经堂,天人看到就跟天空一样美丽;鬼道的众生看到,可能就是个茅草棚。因为各人的心不一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极乐世界的人来看这里就是黄金铺地。在同样一个空间,各人的心量不一样,他看法是不一样的。我们如果以现在这样的心态,你到极乐世界去看了,也是泥巴瓦块。我们前几天讲了,连白天和黑夜都没有个真实,都在于各人「随心所欲」。你今天真正调整了心态以后,你再回想昨天的、以前的,你感到是不是很好玩呐?佛法就是调整我们的心态。

『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诸梵天王』是色界天。一百由旬就是一万里。

『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天人雨华』是出于对佛的恭敬心,也是天人大众用心来供养佛、赞叹佛,都叫『雨华』。我们既要以方便解,又要归入第一义心法来解。『乃至灭度,常雨此华』。生相无明没有破,就不能叫『灭度』。所以阿罗汉叫不叫『灭度』啊?都是佛的方便说。

『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这个『天鼓』是不鼓自鸣,『常击』是随顺人道的说法。『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击天鼓』就是表众生很振奋:哎呀!我们的佛陀就要出世了。唱歌、跳舞,是表一种法喜。击天鼓也好,唱歌跳舞也好,这都是真实,叫「第二义真」;那么在「第一义真」来讲,要归于我们的心性。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之法,乃现在前:这时已经破除「生相无明」。《楞严经》讲,生相无明在九相之前,一真之后。「一真」就是我们真心本来面目「空如来藏」,「九相」就是三细六粗。或者把它说为在一细「业相无明」与真心本性之间,由「生相无明」而生起第一念「业相无明」。如果讲的话,把它方便说为半个念。半个念它不成有相,又不成无相,属于过渡。所以「生相无明」可以作为「业相无明」之因,「业相无明」可以作为「生相无明」之果。

这都是方便说。究竟讲无量的念就是一个念。佛为了帮助我们开智慧,硬是把一个念说成什么「三细六粗」。

其实讲「一个念」都已经落入分别。「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把一念说成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比喻。佛有时也把一念说成是「业相无明」。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真正说来非「无念」,无念不是变成「断灭空」了?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保持一种灵知性,你不能动心起念,也不能没有念。能够证入这种境界,是证道位的明心见性,叫「寂而常照」;你可以起无量的念,那就是「转识成智」。你在无量的念中,是「念而无念」,那叫「照而常寂」。好好观照一下。『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成圆满之佛。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通智胜佛出家前有十六子,说明他也是半路出家,是不是?为什么要半路出家?他必须要体验众生的种种的欲望呐、习性呐,才能更好教化众生。末法时代,无奇不有,什么邪知邪见都有。有人认为白衣不能登台说法;出家女众不能登台说法;沙弥也不能讲经说法;比丘登台了,又说半路出家不能说法;童子出家的又说这个人没有「明心见性」,不能登台讲法!《法华经》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了?摩诃迦叶他们连大乘佛法都不信,他们明心见性了没有?佛是不是逼着他们讲经说法啊?释迦牟尼、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哪个不是半路出家?人家拖儿带女一大堆。我们怎么就不能讲经了?因为童男童女出家他烦恼障轻,是很容易成就自己。但是有些人他却以此赞自毁他,不是无聊得很呐?

这第一个儿子呢,「智积」,我们的智慧也要靠积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这是为后面能看破放下作铺垫。

『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皆,双重含义:十六个王子都舍下;每个王子把所有的『种种珍异玩好』都舍下。往诣佛所:到佛住的地方去,按究竟义说:即舍即得——你舍下了种种珍玩,当下就得到佛果。问题是不是真的舍下了?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人之常情。儿子能够舍下富贵去修道,但作为母亲,心里总是有点感慨。如果用「第一义谛」观照,『诸母』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泣』是表法喜,很激动,妄心终于回到真心。想想看,真正明理以后,我们是不是感慨万分呐?恨不得痛哭流泪,那就是『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这是表我们的法喜成就,那个心情你没有办法表达,你感到整个天下都是「我」,无量劫以来帝王、将相、英雄好汉都是「我」。你一下身价百倍,同时也感到任重道远。

不仅是革命先烈,在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不乏那些舍身成仁之人,都是菩萨在示现,让「真、善、美」在这个国土上成就一种气氛。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些人心里根本就没有「我」,他时时刻刻想到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供养众生。凡是听到《国际歌》,听到国歌,浑身毛骨悚然、心潮澎湃的人,这些人都是菩萨再来,他听到这种庄严的、悲壮的旋律,感受到这种悲壮的气氛,就时刻准备献身国家民族。

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心量打开了,你有什么看不破、有什么放不下啊?一点点都不值得你留恋,你这才是大慈大悲。普天之下谁不是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儿女啊?讲「第一义谛」都是一个人一个念——不能当口头禅呐!

我们要常常作如是观照。作如是观照,你神不知鬼不觉早已成佛,是大菩萨、大大菩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就是佛菩萨的心态。我们要救生生世世父母的生生世世,你要有这样的心量。不然你一天到晚是自寻烦恼,你过不了今生、更解决不了来世。我们用智慧来权衡利弊,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这是讲『诸母涕泣,而随送之』。有个小孩子叫当权,剃度以后他那个老师来抱着他哭哭啼啼。那不是『涕泣而随送之』,是「涕泣而抓之」,把他抓回去了。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其祖转轮圣王,是大通智胜佛的父亲。成佛以后只以道处,不以情交;就是贵为父母也都要去礼佛,更何况文武大臣?这里是表佛陀出世以后无量的众生都是法喜。这就叫「应供」。佛之所以能成佛,他已经与一切的万法感应为一个本体。

13930540286 发表于 2016-7-11 22:49:50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13930540286 发表于 2016-7-11 22:50:11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久伴安好 发表于 2016-7-11 23:00:00

南无阿弥陀佛

久伴安好 发表于 2016-7-11 23:00:16

南无观世音菩萨

妙莲xyw 发表于 2016-7-12 10:36:17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妙莲xyw 发表于 2016-7-12 10:36:38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妙莲xyw 发表于 2016-7-12 10:37:03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久伴安好 发表于 2016-7-12 11:02:32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知足常乐-当全 发表于 2016-12-17 11:47:40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只以道处,不以情交!——《妙法莲华经》讲记化城喻品第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