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万法一如来 发表于 2016-9-18 06:59:38

这个「以」是以佛法来修禅定。赞诸法王,一般是以佛之正法来行持。 复见菩萨,智深

这个「以」是以佛法来修禅定。赞诸法王,一般是以佛之正法来行持。
复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这段经文仍然是讲修禅定,这里一般的我们把它说为大乘第一义禅——「如来禅」,亦名「出世间上上禅」,也就是法华三昧、首楞严大定,是「一心三藏」。外不乱叫禅,内不动为定。外不乱:万法归一,一念万法,这叫不乱;内不动:知道万法皆是一人一念而已,心里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叫见道。这是真正的禅定,为一切禅定之王,所以称为「智深志固」。智慧深,怎么样「深」呐?已经彻法源底。

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19 18:13:35

《楞严经里最基础的名相概念》 (六根) (十二尘) (十八界) 见性——眼根——色尘—— ——眼识 明尘 暗尘 闻性——耳根——声尘—— ——耳识 动尘 静尘 嗅性——鼻根——香尘—— ——鼻识 通尘 塞尘 尝性——舌根——味尘—— ——舌识 恬尘 变尘 觉性——身根——触尘—— ——身识 离尘 合尘 知性——意根——法尘—— ——意识 生尘 灭尘(以上这些名相概念,必须熟悉,说到眼根,立刻就能与色尘,分为明暗,在眼睛为见性,就这样把它一一对应起来。)   前五根对应前五尘产生了影子留在头脑中,也就是第六意识心。 六尘细分为——十二尘。前五种俱生意识与六意识心如何分别?比如:眼睛看到一本《妙法莲华经》,第一念的直觉:它是一本经书。第二念开始思维,这本经书,有多少品?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这是第二念的分别。 再比如:你听见有人在诵经,第一念直觉就是听到了声音。第二念就开始分辨,这是男声还是女声?读诵的是什么经典?读到哪一段了?等等,就开始在头脑里分别。第一念直觉就是五种俱生意识:前五根对五尘产生五识。第二念分别就是把五种俱生意识做了加工,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第六意识心。 而能指挥这个身体一切的正是意根——第七识,真人,灵魂。细分的话也叫前七转识——它其实就是一个搬运工,把新造下的业识种子(无论善种子,恶种子)搬进阿赖耶识仓库,同时又根据个人的因缘与用心,把已经成熟的业识种子搬出来,使当事人受报。所以用心很重要,用心也就是改变定数的关键。善用其心,可以把阿赖耶识里面的善习种子让它提前开花结果。反之,则是让恶业种子提前成熟,而受恶报。 意根——第七识又可以分为六种见精。 在眼睛为——见性 在耳朵为——闻性 在鼻子为——嗅性 在舌头为——尝性 在身体为——觉性 在意识为——知性为了方便理解可以统称为——见性——见分,但是这些名相概念需要知道。 为什么一个第七识又分为这六种见精,因为,在灵魂没有投胎之前,一个灵体,它是一精之明,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别,六根通用,眼睛可以代替耳朵鼻子等其他几根的用途。 当灵魂投胎为人以后就有了六根之分,楞严经里佛讲: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虽然,已经把一精明分为了六和合,但是,眼耳鼻舌身意相互之间,相似的还是有些互通的,只是不圆满了。比如:我遇见一位同修,大离得老远,与我打招呼,虽然我耳朵听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就知道他在问候我。说明眼睛相似的有耳朵的功能。再比如:我正在寮房学习,突然有同修人没到声先到了。我一听当下就能分辨出是哪个同修。这是不是耳朵相似的有眼睛的功能。六根之间也是如此,大家细心观照就会明白。 由于有了这个肉团身的束缚,我们的六根不能圆满互通。等到中阴身期间自然就会明白。 有神通的人对这一点体会较深。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去专门修神通,那些不是根本,根本就是专心致志学懂《楞严经》。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http://url.cn/0IV0DM 印广法师精讲楞严经http://url.cn/MD23LF 法华论坛www.fahua123.com 请加法华论坛微信号fahua123com或扫二维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个「以」是以佛法来修禅定。赞诸法王,一般是以佛之正法来行持。 复见菩萨,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