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20 17:16:03

法华经2 (6)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仍然强调,天地之间就是一朵「妙莲华」,没有第二个说法,更没有第三个说法!在后面偈颂里还是要讲「无二亦无三」,也有的把它解释为「尚无二乘」。
《佛说阿弥陀经》《楞严经》《法华经》都讲到「五浊恶世」。师父讲「五浊恶世」,是按照佛在《楞严经》的法理法义来解释「五浊」。把这个「五浊」搞明白,你对《法华经》《楞严经》的精华基本掌握。等于听了一次《法华经》和《楞严经》。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劫浊,是从总体、从根本上来说明众生的迷惑颠倒。垢重,我们现前的烦恼从何而来?是无量劫以来的习气积聚而来,这种积聚叫「垢」。在佛法里把众生分成「见、慢」之我——「见」是指我们在今生今世这一个时空点所形成的烦恼习气;「慢」是指我们过去无量劫以来累积而有的烦恼习气。当下这个人,既是个老古董,又是个现世宝。这叫「垢重」。「悭」是吝啬,是不出——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好,不愿意别人比自己官大,不愿意别人比自己钱多,不愿意别人比自己的名望好;「贪」是只往内进,所以「悭贪」是只进不出。「嫉妒」呢,比「悭」的内容更广泛一点,什么地方都只能自己占上风,自己吃不得亏。这是不是我们无量劫以来的一种普遍性的习气啊?
成就诸不善根故,这是不是也是「成就」啊?成佛成菩萨叫「成就」,做鬼做畜生也叫「成就」;成佛成菩萨叫解脱,做人做鬼也叫解脱;由此时此地解脱于彼时彼地,由此生解脱于彼生,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变化来变化去,总还是一个自己。
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切诸佛出世时,由于这片国土在几千万亿年中没有佛法,所以盛行外道修行。外道修行也是行善断恶,但是不究竟。如果这个时候佛直接讲《法华经》,不仅众生不能信受,而且国家法律也会制裁。所以把这个《法华经》「如来藏」真义恒顺众生,以世间善法来引导。那么世间善法经过佛的嘴巴来讲,又变成了善中之善。但是毕竟来讲,它没有离开世间善法。怎么「分别说三」呢?把它说为小乘、中乘、大乘。
小乘法,「苦、集、灭、道」四圣谛,可以证阿罗汉,证人我空,但是不能明心见性。代表作有《阿含经》等。
中乘法,修十二因缘,可以证辟支佛。辟支佛也不能明心见性,但高于阿罗汉。区别在哪里呢?阿罗汉他只顾自己,不顾别人。有缘的人,你找到他,他也能帮助你,但法不请不传。辟支佛能够主动利他,但是没有缘分的他不帮,非亲即故才帮。他心量稍微扩大一点,这是中乘。阿罗汉、辟支佛只知道这个肉团身可以归空,他不相信山河大地都能归空。
大乘呢,有「权、实」之分。像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地藏经》的这类人,属于藏教;像受持《金刚经》《六祖坛经》这一类的人,最终能见到一分的法我空,属于通教;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圆觉经》等等经典作为指导思想的这一类人,他可以从空出有、从有归空,修回向,带有明显的次第性,这属于别教。藏教、通教、别教这三教的修行人都有方便菩提心,被说为「权教大乘」,也叫「不了义大乘」。那么到了《法华经》《楞严经》,叫「实教大乘」,叫作「了义中了义,胜义中真胜义」。它把一切的万法统统包含其中,大法、小法、正法、邪法,皆是一念之所变现。只有明白这个法,在任何时空点,皆可当下成佛;任何时空点,只要明白「一心三藏」,便不用再像别教那样还从有归空,从空再出有那样带有次第性。只要你明白了分别心,当下就是无分别。他是从这个心态上来彻底地解决。佛前无量法,佛后一法华。
所以「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无奈之说,无奈之举。佛在世时,通过无量的三乘方便来引导;佛灭度之前,把一切的万法归宗于《妙法莲华经》;当万法引导到《法华经》的时候,已经站稳脚跟了,嘱咐弟子们在佛灭度以后,菩萨只许讲《法华经》。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后身,究竟涅槃,便不复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増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所以者何?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这里语气斩钉截铁!我过去已经给你授记是阿罗汉、辟支佛,那是方便说啊!如果你现在不愿意信解《法华经》,就不是真正的阿罗汉,也不是辟支佛。佛就是最圆满的阿罗汉。佛陀灭度后,如果有的阿罗汉不认可《法华经》,你不能讲他不是阿罗汉。为什么?《法华经》确确实实很难叫人信解受持。
但是可以讲他不是菩萨。他是个自了汉。对这些人我们要发慈悲心、恭敬心,想办法把他度化过来,让他们回小向大。发大心不是贡高我慢。受持《法华经》的人,就是要度化一切众生,不管你是多大的法师。这是一条原则!
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这里特指贡高我慢之人,所知障很重,很难度化。除非将来肉身佛再出世的时候,这些人才能度化。所以我们只做努力,不做指望。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诸佛如来,言无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再三强调:三世诸佛,语无虚妄。你们一定要相信,没有其它法,只有《法华经》。「唯一佛乘」就是「成佛的法华」。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
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
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
斯人鲜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此处对这四众增上慢又进行了分析。这些人的毛病就是「不自见其过」,没有自知之明。讲不客气一点,属于无惭无愧之人。无惭无愧之人他只会看到别人的短处,丝毫看不到自己的短处,甚至知道自己的短处还不以为愧。
于戒有缺漏:最大的戒——心戒。师父讲过「三聚净戒」,「摄律仪戒」只是皮毛之戒,在《楞严经》已被文殊菩萨果断否决;对于初机来讲,不求开悟,只是持戒,是不能成就的。「如来藏」是根本之戒,一戒一切戒。持戒之人,应以戒律己,以身教人,要做榜样,而不是拿戒来武装嘴巴,好为人师。护惜其瑕疵:他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就是不改,而且硬着头皮跟你来杠着。
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小智」是小根机,不能讲这些人是坏人。「糟糠」是糟粕。佛威德故去,怎么「威德故去」啊?他的心量小,承担不了大气氛。释迦牟尼佛当年下地狱,看到小鬼剥皮抽筋,慈悲心油然而生:我要代替他们受苦。刚动念头,当下就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不是也叫「佛威德故去」啊?你说地狱里的那种气氛怎么能适应他?那么心量小的人,他能不能去得了极乐世界啊?去不了,也叫「佛威德故去」。从正反两个角度来认识。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金子。不管什么法,让百分之百的人信受几乎是不可能的。无枝叶,那些枝枝叉叉的不堪大用,不成大器;贞实,表这种人比较真诚、实在,能够洁身自好,带有方便菩提之义。

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
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
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
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无量方便力,是三藏十二部经。「方便」,由「便」引导到「方」,「方」中有「便」,「便」中有「方」。归于圆顿大教以后,所有的「方便」都是「方」。明白「一心三藏」道理之前,三藏十二部经统统否定,统统是「戏论法」,统统是「戏论之粪」。一旦明白「如来藏」,「戏论之粪」也是如来,何况三藏十二部经?这就是圆顿大法之圆、之妙:欲高先低、欲立先破、欲大先小。你如果不把这个法听圆满了,你断章取义,那正法也被你说成了邪法呀!而且你为此要承担沉重的果报。
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这是总说。佛在三藏十二部经良苦用心,对症下药,观机逗教。下面讲了九种体裁。
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修多罗,是前面的长行。伽陀,叫偈颂。本事,一般地是讲其他诸佛菩萨在因地修行的公案。本生,是佛自己在因地修行的故事。因缘,主要就是讲缘分——当看到某人心里很欢喜的时候,你要珍惜,说明你们过去世缘分很好,今生今世要互相帮助,互相成就;如果老对一个人很反感的时候,你赶快生恐惧心,你前世跟这个人有恶缘,今生今世一定要化解,不然在未来的某一个时空点会互相伤害,谁害谁都要受果报!《法华经》也讲「佛种从缘起」,没有因缘法,不足以使我们悟到「如来藏」大法。譬喻,是打比方。有智慧的人要善于打比方。对极个别大根机之人,你几句口头禅一讲,他成佛了;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行,必须要劝导,必须要打比喻,慢慢地开示。祇夜,也是偈颂,前面「伽陀」也是偈颂,这两个偈颂有区别。「伽陀」这个偈颂是单独而起;「祇夜」是重复而已——前面有长行,后面用偈颂的形式再把长行的内容重新说一遍,带有复习、加重说明之义。优波提舍经,这是讲论议,是对佛经的解释。论议有佛说,也有菩萨说。
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鉴于当初,这片国土已经几千万亿年没有佛法,而盛行外道那种世间善法,众生执著很深,所以讲了很多方便法。这个「涅槃」呢,是指小乘的人我空,破除肉团身这种分段生死。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

讲方便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他证阿罗汉,而是通过这种桥梁把他过渡到佛道。「说时未至」就是特指尚未到传《妙法莲华经》之时。修行人在没有见「一心三藏」之前,是不可能成就佛道的。自古以来就是「成佛的法华」。
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这句话是无价之宝啊!言外之义,在讲《法华经》之前,佛没有讲大乘——同于前面讲「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往往有些人听到师父讲:只有《法华经》才是正法呀!马上就生烦恼,认为这是赞自毁他。凭良心讲,这是我讲的还是佛讲的?难道这些话还听不懂吗?幸亏佛在《法华经》不是偶尔地一处两处,几乎是反反复复在讲。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九部法,就是对修行人讲的一切的法呀!以故说是经:因为要让你们成佛,所以我才说了《法华经》。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这下面讲了几种能够受持《法华经》的人。有佛子心净,不需要把他分别为什么等级的菩萨。你是别教也好,通教也好,藏教也好,乃至一天也没有学过佛的人也好,他「心净」,性格平和,比较随顺包容,这种人最容易入道。柔软亦利根,「柔软」是当下;这个「利根」,他今生的柔软是与过去世的利根,他从无始劫一直走到当下。
前面我们讲过「五蕴见慢」,由此明白,我们既是个历史人,又是个现代人,我们还是个未来人。你要记好,你别以为你就是这一世是个人。唐朝、汉朝、秦朝,这个大通智胜佛的朝、威音王的朝,我们哪一个朝代没有经过啊?我们就是三朝元老,「三」是无量,我们每个人都是三朝元老。
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这里再补充说明,曾于过去无量诸佛所精勤修道的人,只要遇到正法,他能够成就。
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在《法华经》里讲的大乘经与佛在前41年讲的大乘经,意义不一样。在前41年所讲的大乘经,相对于小乘、中乘而说是大乘,它是对待法的大乘经,叫「不了义大乘」,也叫「权教大乘」。它是权宜之说,不是真正的大乘;《法华经》里讲的大乘,把过去的小乘、中乘、大乘全都包容为一,把万法归于一个念,这叫「了义大乘」,也叫「实教大乘」。
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只要听闻《妙法莲华经》,佛即予以授记。「记」就是授记;这个「来世」就是未来世;成佛道,这里是指成究竟圆满之佛。我们前面讲了授记的功德,从授记之日起,你即是「分真即佛」,永远不落三恶道;并且从授记之日起,指日可待,成究竟圆满佛。比如在黑夜里,你在一百步之前看到灯,这个时候就给你授记了;你看到灯以后,不会再转身往后走,这时你已经进入佛土,再也不会落入三恶道;那么指日可待呢,你走一百步,需要十年时间,那你十年以后成圆满佛。只要懂了「一心三藏」,无量劫的黑暗已经破除,我们见到了光明;不仅见到了光明,而且见到了太阳。
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为什么给他授记?佛讲出了理由:以深心念佛,即明心见性,否则不可谓「深」。我们天天念阿弥陀佛,如果你不懂得阿弥陀佛的含义,你不叫「深心」;你只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在那接我们,我们来念佛求他帮忙,你这是行邪法——佛在《金刚经》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都见不到如来,你往生到哪里去呀?
「修持净戒故」是授记的第二个原因。这个「净戒」就是「心戒」,心戒是「无上大戒,一戒一切戒」。一个人明白了万法都是我,你叫他去破戒,他能破吗?他不需要你提醒,也不需要刻意地一天到晚去执著,他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戒,叫「道共戒」,戒在道中,一定要明白。但是也有些人不明白心戒,只懂得口头禅,却利用大乘法,认为修了心戒就不持小戒。这种人更糟糕。
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这是指明心见性人的一种心态。「闻」就是真正懂得了什么是佛,当下「大喜充遍身」。这就是指法喜!我们可以检查自己,明白「如来藏」之后是什么心态。你一定是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原来如此啊!我们要修的就是这个心,把这个「心」弄明白了,你吃饭、穿衣、走路都是叫修行,你连打人骂人都是行菩萨道;这是恨铁不成钢,但你过去打人骂人只是为了发泄自己的私愤。大乘心地法门不可思议,「一修一切修,一戒一切戒」,此即「大喜充遍身」。如果你仍然是烦恼充遍身,你就还没有「深心念佛」,你还没有懂得心戒法门。但有时候,他一边在烦恼现行,一边心里难受:哎呀!我怎么还这个样子!他知道错了,这也叫「大喜充遍身」。因为惭愧心也是功德。你已经不落三恶道,这是不是「大喜充遍身」呐!
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这样的人已经成佛,他永远不落三恶道。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6-9-21 10:05:13

过五关 度六将 证菩提(修订版2015.10.01)
http://www.fahua123.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3&fromuid=1687
(出处: 法华论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2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