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21 00:31:32

法华经 3(5)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柰,初转法轮,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这里就要观照。脱上服是表「欢喜心」:我们终于明白了道理!表「见真」,把衣服一脱,见到肉团,是不是「真」了?现在色身这个无明壳就是我们的衣服,明白吗?色身是「我所」,不是「我」啊!他还当真脱吗?这就是佛法的难解之处。哪有这些傻瓜?好好的大会那么殊胜,一个个脱得这个上身光溜溜,那成何体统啊?你可不要去依文解字。天衣供佛是一样的道理,天人也开了智慧。各人见真当然不同,天人、阿罗汉、藏通别菩萨、圆教菩萨,见「真」都不一样,但多多少少都能见到一点「真」,是表这个法。
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在这里是表帝释、梵天等此时法喜充满。天上的华通人意,表道交感应,以这个华来代表天人的一种心态。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天人的衣服也有灵性。天人穿衣,他只要想一下就穿上了。天衣无缝,它不像我们这个还有扭扣,还要穿穿套套。想一下子就穿上了,想换衣服了,马上出现另外一件衣服。越往上生命越殊胜,这是我们心的智慧妙用。天衣在空中「而自回转」呢,是表求佛加持,求福报。诸天伎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天乐」是表自在、快乐、解脱。解脱的层次千千万万,也是表一种法喜。雨众天华,重复前面的曼陀罗华,是表感恩感应。天人以「天华」来表自己的法喜。
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初转法轮就是「四谛法轮」,是第二说法期教化阿罗汉。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这就是「法华之轮」。既讲「无上」怎么又「最大」呢?「无上」是表无分别;「最大」是表无分别不妨分别,分别与无分别圆融为一体。这个「最大」是指在佛所讲三藏十二部经无量法门中之最大;那么前面的无分别呢,就是因为这个最大的法门把万法圆融为无分别一个本体。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
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
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
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
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五众之生灭,作两种观照:一种观照为「五道轮回」,将阿修罗道分布到天道、人道、鬼道、畜生道;二者观照《心经》的「五蕴皆空」,「五蕴」既通小法,也通大法。
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法华经》最难信,所以反反复复强调《法华经》是王,《法华经》是最究竟圆满之法。如果你很容易信,你可不要说:怎么难信了?我一下就信嘛!你不能因为你信了,就认为这个不难信。《法华经》讲,无量国土、无量众生无量劫都很少能听到它的名乃至听不到,信解更不容易。能信就证明我们根机大,因为我们已经在过去十万亿佛法中成就了道行。你回去跟你家里的人讲一讲,看有几个人信。翻来覆去讲这是「大法」「上法」「无上法」,《法华经》是「少有能信者」。真正的法理法义就是「妙法莲华」四个字;或者就是「如是我闻」四个字;或者就是「如是等」三个字;或者就是「开示悟入」四个字。我们本来是佛,明白了是佛你就是佛,翻来覆去就是讲这个理。
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看清了吗?这是佛给他们授记,还是自己给自己授记呀?佛授了舍利弗,他们就自己给自己授记。所以佛给弟子授记是表法,做个样子。实际上是把标准答案交给你们,让你们自己去授记。
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受持「如来藏」心地法门,叫「不回向法门」——回向也回向,不回向也回向。当我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的时候,你即已经回向;我们现在做一些回向,那叫「影响众」,是做给别人看,其实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是「回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这是舍利弗为中等根机人请法。他于佛前授记以后,无复疑悔。他是代表上等根机之人。注意啊!上等根机绝非是少数。你看前面「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以及「天人散华」,这是不是无量啊?上等根机听佛开门见山,直话直说,当下成就也是无量啊!佛在前面哪讲了多少法,无非讲什么「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开、示、悟、入」是不是就几句话呀?其它的都是在讲这个法怎么怎么重要啊!他们成就了。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根机大小不在于你现在是什么阿罗汉,还是比丘,还是天人,还是鬼神!有的在畜生道的反而更胜一筹,为什么龙女在畜生道能成佛啊?祖师大德评价龙族在过去世中,属于「乘急戒缓」之人。往往在同一个法会上,那些凡夫鬼神可能还超越菩萨的位置。师父常讲,早晚上床,一起天亮。这个「心自在者」一般地是指已经破了「见思惑」。
昔住学地:在三果罗汉以下乃至还没有证果的,叫「学地」,即「有学」;已证四果罗汉叫「无学」;辟支佛呢,他没有什么等级区分。那么「有学、无学」呢,也通小乘,也通大乘。对于大乘法来讲,凡是明心见性了都叫「无学」,无学者叫「真修」,他不需要别人指导自己就能成就;没有明心见性的叫「有学」。讲到究竟,佛是「无学」;等觉菩萨以下都是「有学」。
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小乘证到「人我空」,离开「分段生死」,也是「离生老病死」,属于「偏真涅槃」,这是小乘「涅槃」;那么到了大乘离开「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也叫「离生老病死」,证「无余涅槃」,这叫大乘「涅槃」。但当时呢,开导小乘人是从低处下手。所以小乘人就信以为真,以为就是究竟。
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你不能讲「闻」,也不能讲「未闻」。讲「闻」呢,佛当年讲「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时并没有讲到「一心三藏」;你也不能讲没有「闻」;讲没有「闻」呢,那个「究竟涅槃」,他的最终目标就是「一心三藏」,「离生老病死」的最终目标就是离两种生死啊,所以小乘人这个时候来讲,感到「若有所失」,所以「皆堕疑惑」。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这里的「因缘」是讲大乘因缘法,在讲《法华》之前佛讲了小乘因缘法,讲了不了义大乘的因缘法,这些法都没有实体,是根据众生的根机方便引导而已。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这段可解释为:我先前不是已经讲了吗?诸佛起初传法以各种因缘法呀,打比喻呀,方便法呀,说了三乘法,其目的不都是为了把你们引导到成佛的菩萨道吗?
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既然是这样,看来我再通过打比喻来帮助大家真正体悟这个心地法门。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这是佛在《法华经》提倡打比方。特别是讲经说法的同修,要听从佛的教诲,也要让那些不信佛法之人能够正信佛法。你再怎么样打官腔,他不相信的。你通过「譬喻」以此说彼,以浅悟深,他能明白。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周匝俱时欻然火起,焚烧舍宅。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国邑聚落:一般地,「国」是都城;「邑」是中小城市,「聚落」是乡镇街道等等。这是按照这个行政等级而言,以此来打比喻。「国」是表菩萨的「实报庄严土」;「邑」是比喻二乘人,叫「方便有余土」;「聚落」呢,比喻「凡圣同居土」。地球国土属于「凡圣同居土」,既有无量的凡夫,也有无量的圣人。无量就是无量,包括天人鬼畜在内。你别说地球只有几十亿人,怎么是无量呢?那牛马猪羊算不算众生啊?泥巴瓦块、风云雨雾算不算众生啊?是无量众生啊!叫「凡圣同居」。
大长者:这是表肉身佛现世。其年衰迈:是指智慧德能已经圆满,叫「有余依涅槃」,余了一个肉团身在这里。财富无量:是指佛用来教化、度化众生的种种的方便智慧法门具足。多有田宅及诸僮仆:「田宅」带有真实义,带有了义。一切万法要么由田宅生长,要么以田宅而住,是不是啊?这是表佛的真实智慧已经圆满。僮仆:是表「方便智、权智」,是有形有相的智慧。「权智」依「实智」而发挥。佣人是不是要住在房宅里啊?是不是要在田地里做事?
其家广大,唯有一门:「其家」这是佛出世间,比喻这个世间就是他的家,也就是指三界六道众生乃至九法界、菩萨法界,都是佛的家。唯有一门:家虽然大虽然广,但进进出出只有一个门。这就是文殊菩萨在《楞严经》第六卷后面偈颂讲的: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你不要看那么多的家产,那么财富无量,不要看那无量的法门,真正入门只有一个门,就是「如来藏」心地法门。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多诸人众」遍指三界众生,包括有情无情。「一百」指天;「二百」指人;乃至五百人,是包括鬼道、畜生道、地狱道。
止住其中:这里「止」和「住」带有执著的意思。天堂地狱都是我们自性所变现,并没有「实体」。你心执著在哪里就在哪里,叫「止住」。如果明白「如来藏」,是不是就止住在「一心三藏」呐?
堂阁朽故:「堂」比喻人道,「阁」比喻天道;「阁」是二层楼,「堂」是一层楼,以人道、天道来代表整个三界六道;朽故,都是无常。《法华经》说为「三界火宅」。你以为天堂怎么样啊?天堂很苦啊!一天到晚两条腿盘在那里,稍微动心起念他就要往下界落,搞得不好还要落到三恶道。所以天堂的人心地紧张不紧张啊?紧张。
墙壁隤落:「墙壁」是比喻我们的四大;「隤落」是不调,四大不调。我们从小到老是不是常在「四大不调」之中啊?不是头疼就是脑热,伤风感冒,等等。柱根腐败:房顶内横者为梁,竖者为「柱」;腐败,从总体上来讲,我们这个命没有一时一刻不在腐败,没有一时一刻不在危机之中,我们是不是从一出生就是在向死亡迈进呐?梁栋倾危:「梁栋」呢,是表我们的意识心;「倾危」——意识心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妄想纷飞,妄想纷飞就是在造业呀!周匝俱时欻然火起:「周匝」这是笼统讲,表我们的四大,表我们的意识心呐,表我们种种的迷惑颠倒啊,一层一层把我们重重束缚,心苦身劳,叫「周匝」;「俱时欻然」这是表无常;火起,就是指我们的烦恼、种种的病苦。焚烧舍宅:「焚烧」就是伤害我们的这个色身,伤害我们的法身慧命,种种的苦恼缠绕着我们;「舍宅」同时表身心。
长者诸子:「长者」就是佛;「诸子」呢,我们狭义地指佛的有情弟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佛出世间要度化有缘的众生,帮助他们成就;这里的十、二十、三十,特指皈依学佛的这些弟子。「十」表小乘;「二十」表中乘;「三十」表大乘——「三」后面加「十」,是表凡是能够入佛门修行的人,不管他是小乘、中乘、大乘,他都平等地具有十种如是。在此宅中:方便说为都在佛的这个道场中,同入佛之法性,共修无上道。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这里的「见」是讲以佛眼见。佛是过来人,居安思危。这个「大火」观照为「五蕴之火」。凡夫在五蕴之中執著,執著这个色身,執著我的这个「能受、能想、能行、能识」。
从四面起,可说为与「涅槃四德」相反。「涅槃四德」是什么?常乐我净。怎么相反呢?迷惑颠倒中的凡夫非常计常,常计非常。怎么「非常计常」呢?六道凡夫色身本来是个无常,他把它当成常。愿身再来的菩萨已经明心见性,已经证得「常」,证得无生法忍,但他示现无常之相来教化众生。阿罗汉、辟支佛在证得果位以后,以宿命通见到生生世世六道轮回,吓得浑身每一个细胞都在流血,他不敢愿身再到人间,他把愿身菩萨「以常示现无常」视为「无常」,叫「以常为无常」。
那么「常乐我净」,「乐、我、净」解释的道理都是一样。就是六道众生怎么样非乐计乐、非我计我、非净计净;二乘圣人又是怎么样乐计非乐、我计非我、净计非净。这是「从四面起」。
即大惊怖,而作是念:「即大惊怖」方便说为诸佛出世发慈悲之心。佛若没有慈悲之心,他不会随缘入世教化众生。而作是念,由于慈悲心而叨念众生苦恼。
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佛已证极果,世出世间来去自在,所以「安隐得出」。他就是不出,他出了没有啊?「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啊!火苦是不是佛自己呀?佛在悟中,苦也好,乐也好,都是我。众生在迷中,他执著于乐。他不明白苦乐即是自己的心所变现。
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著嬉戏:还没有明心见性的这些修行人,在火宅内呀!这个「火宅内」可以理解为我们的烦恼身,乃至于这个娑婆国土是不是我们的烦恼身啊?想一想,我们是不是时时在「火宅内」啊?处处在「火宅内」啊!乐著嬉戏,可以观照为「五欲自恣」,在「财色名食睡」里妄想、执著、贪恋。不觉不知,是由上面的「乐著」而有。我们的真心智慧已经被这种名闻利养的执著调虎离山,死到临头都还不知道回头。不惊不怖,是加重语气重复说明,带有感慨之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不到苦报现前不知道害怕,通常说为「不见棺材不落泪」。菩萨有智慧,畏因,果报现前之前他就知道有苦报,所以他在因地上用功。
火来逼身,苦痛切己:「火」就是指五阴之火;逼身,其实这个五阴之火叫「五阴炽盛之苦」啊!我们哪一天没有苦恼啊?睡在床铺上还翻来覆去的,不苦的话你翻不翻身呐?苦痛切己,这是分层次来讲。还可以观照为「苦苦」,我们明显感觉到的苦,头疼脑热生病,缺衣少食,没有钱花,等等,叫「苦苦」。
心不厌患,观照为「坏苦」。怎么叫「坏苦」呢?处于快乐之中,他不知道这种快乐就是过患。老爹爹八十大寿,亲朋好友热热闹闹大半天,是不是很快乐啊?下午五点半大家离开了,家里很清净;然后呢,坐在沙发上喝了一杯茶。啊……这个时候是不是感到真正的快乐了?意思:哎呀,这些东西终于走了!把我闹腾了半天。当时那种快乐是不是就是苦啊?但是他当时知道不知道讨厌呐?恨不得人越多越好。包红纸包、好吃的好喝的一大堆,很高兴。其实最高兴的时候,人走了,静静地喝一杯茶,是不是很自在呀?就帮助我们启发怎么叫个「乐即是苦」,叫「坏苦」。我们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个问题,是不是?无求出意,可理解为「行苦」。我们的意识心总是想能得福报,甚至还想来世成佛、成菩萨。但是他所作的行为与之相反。决定来世果报的是第七识。所以外面的六种意识心,这种求出之意是假的,他不知道回光返照那个本来面目。这是最大的苦,叫「无求出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