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21 00:32:54

法华经 3(7)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这都是方便说,一切众生都是一个人。佛在这里恒顺众生的心态,欲用因缘法来感动众生。「拔其苦难,与无量乐」就是究竟成佛,仍然强调诸佛出世本怀是「唯以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悟入佛知佛见」。所谓三乘法并没有真实的实体,全是方便说,目的就是要给众生无量乐,「无量乐」只有成佛。
令其游戏,又是讲「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见道以后,修任何法门都能成就;成佛以后可以现无量色身三昧来教化众生,游戏三界。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佛真可怜,再三表白自己。因为众生会有一种误解:你既然说只有《法华经》是了义的,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直接讲《法华经》呢?佛讲他的苦衷,什么苦衷啊?如果我不用方便法,直接讲「佛知佛见」,众生不能成就。为什么?因为众生苦恼,习气太重,决定了他的心量很小。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然后各与珍宝大车。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这段是佛来以法对照上面的譬喻。虽然「身手有力」,但是派不上用场。
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这个「殷勤方便」就是比喻佛讲了小乘、中乘、不了义大乘无量之法门,与上面种种的「方便、因缘、譬喻」,「羊车、鹿车、牛车」相对照。「勉济」就是先解决众生当务之急,先用小法安顿,然后再导归大法。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力无所畏」指佛之智力。但此时用不上。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这个「智慧方便」无非人、天、声、缘、藏、通、别前七种方便,无非「苦集灭道」、十二因缘等等方便,这都是引导法门。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这里的「佛乘」属于权教菩萨的法门。
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这里是大声疾呼:你们要看破放下,不能执迷不悟,执著在三界这种「名闻利养」。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此五种浮尘就是六道凡夫所贪之「名闻利养」。
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如果贪著名闻利养,便产生法爱情执,这是讲六道众生受苦之因,它属于「集谛」。「所烧」就是六道众生的苦报,这就是「苦谛」。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这里的「三乘」可说为「灭谛」。三乘既可以得到阿罗汉小乘果位,又可以得到辟支佛中乘果位,又可以得到这个不了义的大乘菩萨果位。佛讲这三乘法的时候,都讲这个法是第一,这个法可以成佛,这是安定人心之方便说。佛不这样说不足以引导众生,但却使很多小智之人以此执著而拒绝学习了义大乘。
汝等但当勤修精进,这是「道谛」。注意,这个「苦集灭道」四圣谛一般说为小乘法。
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圣所称叹」就是下面比喻中讲的「玩好之具」,在当时这种称叹都是方便说。
自在无系,就是「无漏无碍」。无所依求,就是所作皆办,不受后有。阿罗汉再也不会漏到六道轮回;明心见性的菩萨再也不会漏到「方便有余土」。真正的「无所依求」只有究竟圆满成佛。
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三乘有无量法门,在不同的境界上也可以说为「无漏」,说为「觉悟」,说为「禅定」。
「根」即「五根」——信、进、念、定、慧;「力」即「五力」;「觉」即「七菩提分」;「道」即「八正道分」。(详解请看《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禅定:有凡夫禅,有外道禅,有出世间禅,有世出世间禅,有如来禅……无量的禅定。所谓「禅定」,就是思惟宇宙人生的真理。
解脱:无量法门,法法解脱。做饿鬼,做畜生,下地狱,都是解脱法门。没有哪一个法门不能解脱,但是不一定你这个人能够解脱。一句佛号能不能解脱?能解脱。六万个人有一个人可以解脱,你修它干什么?禅宗能不能解脱?能解脱。恒河沙数的人中可能有一个解脱。这些法都是祖师大德金口玉言。而「如来禅」,「法华三昧」,从比例上来讲百分之百、千分之千,无一不成佛;从时间上来讲,当下就成就,你何苦而不来?
三昧:是禅定的果地功夫,「禅定」成就了,叫「三昧」。成佛以后是「无量色身三昧」,非生示生,非死示死,非牛示牛,非狗示狗,那是最大的解脱。
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隐快乐:三乘无量法门对应众生不同根机,步步引导而走向大乘最终解脱。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前面是总说,此段是分说。
如果有这样的众生——「内有智性」是指前世根机;「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是指今世的增上缘;殷勤精进,这是今生的品性和习气;欲速出三界,是有出离心;自求涅槃,这里指「人我空」,也叫「偏真涅槃」,「是名声闻乘」。
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之前讲了,羊类前不顾后,左不顾右,被称为「自了汉」,根机比较浅。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这一类的众生呢,是修「十二因缘法」。他们在过去世中有善根,而且还有宿命通,他把过去世修行的能够联系到今世来观照。他从十二个因缘的任何一个因缘都能起修。求自然慧,这是他从宿命通,从对万法生住异灭之观察中,他能够开智慧。乐独善寂:他一个人束缚在一处,专心致志研究。所以这种人根机非常好,只可惜不修大法。如果修大法的话,他成就比一般人又要快,他能修苦行。可往往因为优点把自己执著了,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与「鹿车」相应,鹿有慈悲心,但是胆子太小,也属小根机。
强调一下,他不一定是今生今世「从佛闻法」,他在没有佛法的世间也能成就,归结于他过去世中是「从佛闻法」。这样理解便与下面的「求自然慧」就圆融起来。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此处为「权教大乘」。这里「一切智」与「空如来藏」相对应,也叫「总相智」。所谓「一切智」,就是知道我们的心能够变现出万法。「佛智」就是前面讲的「十种智力」。「自然智」就是说明心见性以后,不用老师指导,无功用道。「无师智」也就是不从他悟,自己生来就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属于前世已经明白,仍然是「有师智」。
如来知见力,即如来「十种智力」。无所畏,即如来的「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这是特别强调也能够利他,像地藏王菩萨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这些修行人有的证到阿罗汉,有些证到通教、别教佛的果位,在不同境界上都已经解除了当务之急,是「到无畏处」。即使阿罗汉,他再也不害怕六道轮回了。真正的大乘是「财富无量」啊!此时宣布:之前统统都是方便说,
等以大车,即圆教的大车,这个「大车」不像前面那么复杂。这个「大车」就是明白「万法唯一念所变现」。越是真理越简单。假传无量法,真传一句话。如来藏、如是我闻、如是等、一心三藏,种种说法不一样,其实就一个意思,是不是?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一个念变出来的。根机深的人只听这一句话,深信不疑,你就成佛。这是《楞严经》讲的,哪里靠你去刻苦修?
诸佛法藏,就是「如来藏」。这个「一心三藏」,说尽了十法界一切万法,具足了诸佛如来无量智慧德能。修「如来藏」心地法门,自古说为「全性起修」,一修一切修。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此处「大乘」就是「七宝车」,是圆教的大乘。
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佛以平等心供养众生,不会让任何一个人单独来学大乘,而对其他人说小乘。要理解佛菩萨的良苦用心。不懂得还情有可原,懂得了「如来藏」心地法门,你废寝忘食都要开示众生,否则你要堕落。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明白了圆教大乘,当下就明白三乘。再讲远一点,乃至一切外道邪门,「皆是一相一种」。
「一相」就是「一个实相」,分说有三:无相之实相、无不相之实相、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我当下就是一个「实相」。比如我讲「一二三四五」,有声音振动,有文字形相,有文字义理,是不是「无不相之实相」啊?那么在我讲「一二三四五」之前,它的字形字相、声音振动,在不在我心里?虽然在,有没有任何形相啊?这就是「无相之实相」。那「无相之实相」当下是不是就是「无不相之实相」啊?是不是「无相无不相」?那当我们讲出来以后,变成了「有相之实相」,那它当下是不是就是没有现相的「无相之实相」啊?是不是「无相无不相」?这是「一实相印」。所以无量法门,没有哪一法不是「一实相印」。那么我这个无相的「相」,跟你那个无相的「相」能不能区别分开?所有的「无相之实相」就是一个「相」,这就叫「阿弥陀佛」的「阿」;现出来的「无不相之实相」就是「弥陀」;这就是「阿弥陀」。
一种,就是一个智慧。前面「相」是讲「本体」,后面「种」是指「一切种智」。你懂了以后就是「一切种智」,叫「一相一种」。你一旦明白此理,深信不疑,你现在就是「分真即佛」。
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这个「乐」是法乐,是「解脱德」。我们在见道位你即已经解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解除了对成佛那种种的困惑。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但与大车:「但」就是「只」,「与」就是「给」,只给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先「三车诱喻」,那个「大车」是「权宜之教」,后只给的那个「大车」是「真实之教」。这个「宝」,非「一心三藏」而不可言「宝」。因为《法华经》已把其它万法说为「诸法戏论之粪」。
如来亦复如是:这是「以法合喻」,以佛讲的真实的法理来对应上面所打的比喻。长者许了三车,给了一个大车;如来呢,讲了三藏十二部经,最后只给了一部经,唯此一事实,一样的。其心是为了让众生究竟成佛。种种方便引导是迫于无奈、是恒顺众生,并不是佛自己要怎么样把它讲得很玄很妙。所以我们看到佛是不是很可怜呐?还来自己表白,按照道理来讲很简单:过去是引导你们的,现在是跟你们讲真话,听不听由你们。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翻来覆去强调:过去三乘都是引导法,为了最后开示《法华经》。
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再三讲原因,佛就是具足一切「诸法之藏」,佛以一法概说无余,佛有能力给予一切众生「成佛之道」,但是众生根机不同,不一定马上就能接受。你们就应该理解啊!一切诸佛用方便法来引导的本意和苦衷即在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