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21 00:35:00

法华经 3(10)


如来已离,三界火宅。寂然闲居,安处林野。今此三界,皆是我有。
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于诸欲染,贪著深故。以是方便,为说三乘。
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是诸子等,若心决定。
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汝舍利弗。我为众生。
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佛所悦可,一切众生,
所应称赞,供养礼拜。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及佛余法,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与诸菩萨,及声闻众。
乘此宝乘,直至道场。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汝等累劫,众苦所烧。
我皆济拔,令出三界。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
今所应作,唯佛智慧。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
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若人小智,深著爱欲,
为此等故,说于苦谛。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
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是人于何,而得解脱。
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佛说是人,未实灭度。
斯人未得,无上道故。我意不欲,令至灭度。我为法王,于法自在,
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如来已离:离了没有啊?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来」。这个「离」是「在即在离」,「非即非离」,离而不离,不离而离,要作这样的观照。佛证极果,地水火风、是非好歹,无一不是佛的法身真常。这个茶杯是不是如来啊?但如来有没有离开茶杯的这种愚痴啊?离开了。他「非痴现痴,非愚现愚」,「非生示生,非灭示灭」。我们每一个人都本来具足这种功德,一旦成佛就回到大光明藏中去。在乐不乐,在苦不苦,没有乐苦的感受是最大的乐,这就是「法乐」。凡夫之快乐的感受就是情执,还没有解脱。
已离三界火宅:佛本身就是「三界火宅」,但他对三界火宅的苦乐有感而不受;众生在迷中,明明就是感到苦乐,全是我们的一念心在执著。这个色身是色身吗?在《楞严经》上讲,有的菩萨修火观,眼睛一闭变成一团火了;修水观的菩萨在定中变成一滩水了。可是我们现在把它看成是皮肉筋骨啊!因为我们执著它是皮肉筋骨,它就是皮肉筋骨。讲到底来讲呢,还又都是自己的一个念。
寂然闲居:「寂然」观照为「寂而常照」。「寂」是遮,「然」是照。注意这个拿手好戏。拳于掌而言,是不是手掌「寂然为拳」了?心是不是能看到手掌呢?叫「寂而常照」。「闲」就是「空闲」,什么也没有,所以「闲居」是不是也是「寂然」呐?「闲」就是「寂」,「居」就是「然」;「闲」就是「如」,「居」就是「来」。由「闲」而「居」,就是真心「不变随缘」;虽然「居」,但仍然是「闲」,叫「随缘不变」。
安处林野:「安处」观照为「涅槃」,「林」表智慧,「野」表空旷,这是现涅槃之相,这种涅槃是「无住大涅槃」;也可以把「安处」解释为法身功德,「野」解释为化身功德,「林」为报身功德,任何一法当下即是三身功德具足。佛是这样,一切法无非如此,这样可以解释为「性净大涅槃」。我们现在是不是「安处林野」呀?我们有没有离开真心本性?当下就是「安处」嘛。这个「野」是表空旷万法,我们是不是有形有相的「野」啊?我们虽然是以贪嗔痴这种习气在轮回受报,贪嗔痴这个烦恼是不是菩提啊?也是智慧啊!圆顿大法「烦恼即菩提」。苦即是法身,造业即是解脱!明白此理,我们心得自在。
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而今此处,多诸患难:这六句是总结以上「能见」与「所见」。整个世间出世间,这里特别讲世间,都是「我」啊!这里佛把它方便说为「我所」,是恒顺众生的习气。从究竟意义上来讲是不是他呀?多诸患难,前面讲了五欲六尘在伤害迷惑颠倒中的众生。这五欲六尘是不是也是都是自己啊?在《楞严经》叫什么?自心取自心。
唯我一人,能为救护:佛是过来人,只有他才明白、才能告诉在迷悟中的众生。「唯我一人,能为救护」,这也是方便说。
虽复教诏,而不信受:「虽复教诏」可说为第一说法时——华严时。华严时期呢,是用方便法中的最高法《华严经》来投石问路。但众生连《华严经》都不能接受,更何况《法华经》?所以「而不信受」。当时地球上的那些弟子根本不知道佛在讲啥,就跟前面那个长行里的比喻一样,「视父而已」,也不知道什么是火啊,什么是难呐,不知道在讲什么。
于诸欲染,贪著深故:不解佛法的原因就是被名闻利养迷惑颠倒太深。所以「以是方便,为说三乘」。
令诸众生,知三界苦,开示演说,出世间道:佛为了让众生心里稍微安定下来,知道三界六道轮回之苦,知道有法可修,有佛可成,而开示出世间道。
是诸子等,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修行人听闻佛的方便法以后,与自己的习气相应,叫「若心决定」。就是前面那个「火宅喻」中的踊跃高兴。
具足三明,这是一种修证功夫,即「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所谓「天眼明」,能看障外,从这里可以看到美国,可以看到太阳;所谓「宿命明」,能看到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漏尽明」特指阿罗汉、辟支佛破除了三界六道的见思烦恼,再也不会漏到六道轮回。及六神通: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他心通」——你心里怎么想的他就能知道,这表什么法?因为我们就是一个心;还有「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至于这「六通」呢,是讲阿罗汉果位。
有得缘觉,「缘觉」就是证辟支佛果位;不退菩萨,这个一般地是通教、别教那些不退位的菩萨,也就是说通过佛的方便法有些人证到这些果位。你千万不要打妄想:啊!既然也能得到罗汉、也能得到辟支佛、也能得到通教别教菩萨,我非要学《法华经》干什么啊?你知道这些果位容易不容易得啊?他们在这个位修,有的是修了三大阿僧祗劫,有的是无量劫。而圆顿大法,当下成就。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佛还要重新给他们引导:这些都是不究竟法,没有实体。
我为众生,以此譬喻,说一佛乘。汝等若能,信受是语,一切皆当,成得佛道:前提你能正信佛法,听懂了,深信不疑。妙不妙啊?皆当,是当下、正当名分。成得佛道:圆顿大法无修无证、一步登天,在《法华经》像这样讲法多得很呐!前面无量的天人大众看到佛给舍利弗授记了,于是自己就给自己授记了,在第十七品〈分别功德品〉更加殊胜。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于诸世间,为无有上。佛所悦可,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供养礼拜:这又是在赞叹《法华经》这个「如来藏」心地法门微妙。「微妙」就微妙在「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越是真理越简单;「微妙」就微妙在明白这个道理当下解脱、当下成佛。
于诸世间:一切世间出世间。为无有上:没有哪一个法能与《法华经》《楞严经》相比。佛所悦可:是一切诸佛所认可。前面讲「三世诸佛守护之藏」,三世诸佛就是守护、看住一个《妙法莲华经》,记好。一切众生,所应称赞:万法没有办法不称叹,因为万法都是一个「一心三藏」,都是一朵「妙莲华」。供养礼拜:你没有办法不供养,我们即使在搞贪嗔痴是不是也在供养啊?贪嗔痴是不是「我」啊?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我们怎样地自在选择的问题。
所以「无量亿千诸力解脱、禅定智慧」,统统包含其中,「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其它分别法你修一就是一,修二就是二;唯有《法华经》《楞严经》是「全性起修」,因为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以这样的心来行一切法,就是对一切法的加持。
归纳为无分别不妨分别,分别不妨无分别。注意:圆顿大法,一粒微尘,一根草丝,无非一真法界;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乘」,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火」,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闻」,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佛」;而所有的「阿弥陀佛」就是一个「阿弥陀佛」,所有的法都是一个法、都是一个念,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我们好好观照做梦的道理。
得如是乘,令诸子等,日夜劫数,常得游戏:明白这个道理,即为「得如是乘」。日夜劫数,就是从现在开始无量无量的劫数。常得游戏,就是得到了自在。
藕益大师有解:「见道如日,无明尚在如夜。虽未尽恶,不落三恶」。师父讲,见道之人最低保障线不落三恶道,就是参照藕益大师的说法。如果参照《法华经》《楞严经》的说法,那就不得了,那就是「阿惟越致」七地以上的菩萨,这是不含糊的。
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直至道场」就是《楞严经》讲的,一直到成佛没有委曲之相,不会打闲岔,也就是讲见道之日起永远不落三恶道;然后呢,通过修证一直到成佛,中间不会有退转。
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余乘,除佛方便:佛反反复复讲:由于这样的情况呐,你们是十方三世到处求啊!只有《法华经》呐,没有其它法呀!我讲的那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说啊!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今所应作,唯佛智慧:虽然先讲你们是灭度了,那是方便说,安定你们的;其实你没有灭度,仅仅是了脱了分段生死,还要了脱变易生死,才叫灭度。今所应作,唯佛智慧:现在应该所办的就是回小向大,就是学《法华经》。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能一心听,诸佛实法:这里的「若有菩萨」应该解释为「作为菩萨」。能一心听:「能」为「应该」,作为菩萨在大众之中,应该一心听闻「诸佛实法」,这个「实法」就是《法华经》。
诸佛世尊,虽以方便,所化众生,皆是菩萨:诸佛讲了三乘无量法来教化众生,其目的都是要为了引导到菩萨法。
若人小智,深著爱欲,为此等故,说于苦谛:这是逗机说法。有些人特别执着于名闻利养,这些人给他说「苦谛」。
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佛说苦谛,真实无异:在苦中的众生呐,明白了「苦」的真实因缘会产生法喜,此处强调佛讲的这些因缘法也是真实,属于「第二义谛真」,「第二义谛真」叫「俗谛」,「谛」也是真实,叫「俗真、第二真」。
如果讲「第二义谛」,比如这明明是茶杯,你讲这是个苹果这就不真实;按照「第一义谛」来讲这是「阿弥陀佛」,要搞明白。
若有众生,不知苦本,深著苦因,不能暂舍。为是等故,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这属于苦集灭道第二谛,叫「集谛」。不知苦本,他不知道受苦的原因。众生根机不一样,所以下手的功夫也不一样。
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灭尽诸苦,名第三谛:「第三谛」叫「苦集灭道」的「灭谛」,「灭谛」就是证到这个四果罗汉的果位,破除了贪嗔痴这些见思烦恼,破除了以后没有所依靠了,他自然归于无漏清净心。
为灭谛故,修行于道,离诸苦缚,名得解脱:「修行于道」就是讲「道谛」,用什么办法来「修因、断苦、证果」。「道谛」可对应为三十七个道品(详解请看《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所以这以上这二十四句偈颂是讲这一类的众生根机小,不堪接受大教,而给予「苦集灭道」这四圣谛以方便引导。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即使小乘果位也是如此,怎么解脱啊?离妄即真——他离开了贪嗔痴,当下就证得无漏的小乘果位。这个下手功夫其实也很明白,仅仅是我们要用功夫。道理很明白,行持很困难。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一切解脱」非无住大涅槃而不可。佛说是人,未实灭度:为什么?他还有变易生死没有破啊!斯人未得,无上道故:为什么没有证得圆满的灭度啊?「无上道」就是「一切种智」,他没有见到「一心三藏」。我意不欲,令至灭度:并不是我不叫他们成佛,是因为他自己没有明白「如来藏」大法。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我是诸法之王,一切皆已通达,我就是来帮助你们的,你们不要去打妄想,不要怀疑好像专门给你们出难题啊!老师批评人,千里迢迢难道就是想来得罪人吗?只要作如是观照,你对老师的误解和怨恨会当下消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