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21 00:37:27

法华经3(13)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
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又舍利弗,若见有人,
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
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无瞋,质直柔软,
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
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
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人至心,求佛舍利,
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
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此段分述,为这么几种有条件的人,可以给他们传《法华经》。
多闻强识:见多识广,他有辩别能力。
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六句也是讲利根之人。上面六句是讲「现世利根」之人;这后六句是讲「宿世利根」之人。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十句呢,是专门为有福慧之人可以说法。前面的「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是讲修福的人,他懂得行善,甚至可以不惜生命,他不会诽谤《法华经》;后面「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这种人多少都有点智慧,他知道放下名闻利养,放下福报,这是慧根。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十二句也是一对,为有惭有愧这一类的人说法。恶知识,包括自己的父母儿女。善友,即使对你有仇有怨,他能奉持正法即为「善」。在家修行,大部分的家庭亲眷都不信佛,你要在情执上要划破界线,不要好不容易出来学点正法,一回家了又被家里人度过去了,堕入情网情执之中却不知道惭愧。持戒清洁,如净明珠: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身心,就如同保护我们自己的眼睛一样,叫「名惭」。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这十四句前半段是自利之人,后半段是利他之人,这两种人能够传于《法华经》。前者一般没有嗔恨心,心地柔软,与世无争,何况是对修佛之人,他能够懂得自爱,独善其身;后者能以种种方便因缘说法利生帮助别人,他就是想帮助人,你能给他讲《法华经》。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这二十句是讲两种人,这里看分量多大啊。「一切智」就是求「总相智」,观照为通教菩萨破有归空见空性,他一切都不执著了,就是要求明心见性。四方求法,可见其心真诚。合掌顶受,可见其心恭敬。但乐受持:就仅仅就是为了受持大乘经典。这个大乘是唯一的《法华经》圆教一乘。乃至不受余经一偈:除了《法华经》《楞严经》,其它的经他一句都不读。这是不是佛在自己把自己的经典否定掉啊?这与前面讲「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是不是一脉相承啊?这个其实本来连解释都不用解释,一目了然。可是我们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打马虎眼,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有的人对舍利恭敬地无以复加,十分迷信舍利!以这样的心来求《法华经》,能得到《法华经》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他再也不求其它任何一部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除了佛经,其它都是外道,专一到这种程度。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前者开始就是那种心态,后者得到《法华经》以后保持这种心态。这两种人从始至终就是认准一门《法华经》。你听《法华经》,从第一课起,不管你什么时候来,只要一到这个道场,明白「如来藏」的道理即已成佛。所以你明白以后,始终受持,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品位。
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我说是相」是指讲上面的十种类型的人,来求佛道,这是概说,实际上各种各样类型的人穷劫说不尽。以此类推,一般地看到一个人比较平和,不是那么很古怪,我们尽可以为他讲《妙法莲华经》。比如按照师父讲的《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哪怕讲一关他都能入道。其实,即使恶人,我们也可以为他说《法华经》。与佛法结恶缘也能得度,为什么?一个人如果要轻慢《法华经》,他早晚都会。早轻慢早受报,是不是早成佛啊?其次,你根本不用担心,你只管传。这个法是三世诸佛共同守护秘密之藏,你对机讲的那个人一定是诸佛菩萨在冥中加持。这是佛讲的,不会错,使得弘扬《法华经》的人,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