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9-23 13:25:37

法华经 10 (6)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你行菩萨道,但是不读诵、受持和供养《法华经》的菩萨不是好菩萨。怎么叫「未善行」呢?他行的都是有漏法。除《法华经》之外一切的经典皆是「菩提漏」。藏教菩萨漏掉了「法我空」,漏掉了一切的「恶」;通教的菩萨漏掉了一切的「有」,漏掉了「恶」,也漏掉了「善」;别教菩萨漏掉了圆融、圆满、圆通。他虽然也讲「三个如来藏」,他是次第而有。唯有《法华经》《楞严经》圆融、圆满、圆通,一切万法于当下一念。「未善行菩萨道」,行的是有漏之善,不可为「真」;即使叫「真」,前面要加一个字,叫「偏真」。
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这是圆满、圆融、圆通之大教。概括而言叫「圆顿」。「圆」是包容一切法,「顿」是一念授记。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若见若闻是法华经,闻已信解受持者,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于彼高原,穿凿求之,犹见干土,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转见湿土,遂渐至泥,其心决定,知水必近。菩萨亦复如是,若未闻未解,未能修习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这是打比方。打井的话,挖出干泥巴你知道还早呢!什么时候见水还是个未知数。看到湿泥巴,哦!快了。这是比喻在没有读到《法华经》的时候,他什么时候成佛,遥遥无期;当开始受持《法华经》了,成佛指日可待。这里的「高原」是比喻我们的烦恼身、烦恼心、烦恼习气;「穿凿」,比喻修种种法门;「犹见干土」是表那些不究竟的果位——人天福报啊、小乘阿罗汉果位啊、通教藏教菩萨果位啊等等。
知水尚远:这个「水」是指究竟圆满之佛;见到湿土,是表从圆教初信位菩萨到等觉位菩萨,都是「湿土」。见「湿土」,你即已明心见性,即已进入佛土。知水必近,你知道成圆满佛已经快了。在《法华经》里为了照顾到中下等根机之人,不妨以种种方便之法来引导,这叫「开方便门」。前面打了种种的譬喻那都是开方便门,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以前一切方便皆是一个真实。在明白「一心三藏」之前,以前的《金刚经》《阿弥陀经》《地藏经》啊,它虽然是真实相,你并不懂。你所理解的那种真实相不是真实相。
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深固幽远,「深」是深藏。我们可以从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从纵向来观照「深」;从空间上东南西北上下十方,从横向上来观照「固」。即表述万法一体,谁能破坏它啊?第二,也表众生在迷中,他没有办法攻开这个坚固的堡垒。「幽远」是表《法华》之妙义,非智而不能解。「幽」,它既是存在,而又不可捉摸。「远」是表凡夫执著的心与本来的智慧相隔,一念相隔如万重山。无人能到:若无佛指点,就没有一个人能到达这种境界。
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怎么叫「开」?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佛不「开」,我们就是「固」,就是「幽」,就是「远」。佛一「开」是不是就明白现前了?当下就是啊!一「开」就「示」——因为现成啊!一「示」:哎呀,我们就是佛啊!是不是就「悟」了?悟了当下是不是就是「入」啊?这里仍然回顾到佛在〈方便品〉所讲:「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即开即示,即悟即入。

药王,若有菩萨闻是法华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新发意菩萨。若声闻人闻是经,惊疑怖畏,当知是为増上慢者。

怀疑、害怕、不敢相信,这说明根机比较浅。刚入修行位的修行人,叫「新发意菩萨」。「增上慢者,未证谓证」,他以为成就了:「哪还有什么《法华经》呐?还有什么佛好成啊?我就已经是佛了!」前者「新发意菩萨」他属于「烦恼障」;后者增上慢声闻人属于「所知障」。有些人虽然没有证果,但也一知半解,自以为是,也叫「所知障」。相对而言,新发意的菩萨好教化一些。因为他没有「所知障」,好引导。

13643634688 发表于 2016-9-27 11:27:19

南无阿弥陀佛

13643634688 发表于 2016-9-27 17:03:22

南无阿弥陀佛

高大珍 发表于 2016-9-27 17:24:29

南无阿弥陀佛

妙法莲华王 发表于 2016-9-29 16:35:56

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

知足常乐-当全 发表于 2016-9-29 20:14:08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AyMjY2Nw==&mid=204592355&idx=1&sn=5816bab909890b2533af42e26a9bc91b&scene=1&key=79512945a1fcb0e28518a112f6508a5a2a550c5c5b61a597b232be4b3a2e67ff7c37815e7587be79720e6f19a67edb1b&ascene=7&uin=MTk4ODc5MDUzNA%3D%3D&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31b31&nettype=WIFI&pass_ticket=9EIt4zMapFr4IS%2FjSV2h5wjqnw7cghQwLXbxtugaXUe5pO%2FyW9ip9sBJVUmGKPqH&wx_header=1

知足常乐-当全 发表于 2016-9-29 20:14:2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NjAyMjY2Nw==&mid=204592355&idx=1&sn=5816bab909890b2533af42e26a9bc91b&scene=1&key=79512945a1fcb0e28518a112f6508a5a2a550c5c5b61a597b232be4b3a2e67ff7c37815e7587be79720e6f19a67edb1b&ascene=7&uin=MTk4ODc5MDUzNA%3D%3D&devicetype=android-19&version=26031b31&nettype=WIFI&pass_ticket=9EIt4zMapFr4IS%2FjSV2h5wjqnw7cghQwLXbxtugaXUe5pO%2FyW9ip9sBJVUmGKPqH&wx_header=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 10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