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6-10-1 23:22:53

法华经 17(4)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
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怀于増上慢,为斯所轻恼,如是亦能忍。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这个「布施」不是一般的布施啊,不仅时间长,而且供养最尊最上。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可不是砖瓦水泥混凝土啊!以园林庄严:还要建设公园、休息娱乐的场所。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这个持戒的人「清净无缺漏」啊,诸佛都赞叹。可是,不如我们生一念信解心。许多人自认为很精进,自己舍得供养,自己还会求戒,这些人是不是很可怜呐?这都是佛讲的啊!有些人可能又要讲:印广师又在讲叫不要受戒了。你是断章取义。
如是亦能忍:别人骂他,他都无动于衷。
除睡常摄心:这是不倒单,就像窥基大师埋在雪山堆里,一埋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都不如你一念信解《法华经》。我们好像感到受宠若惊了,都不敢承担了。可是佛是过来人啊!你不承担是白不承担,没有哪个会讲:你真谦虚!只能讲你是个痴汉。如果现在有一个人已入定八年了,身上落的灰尘都这么厚了,你掏他鼻孔他都不会打喷嚏。可能许多人就要拜了:哎呀!这是活佛!八年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都没有用啊!修得心如死灰,身如槁木,你用手戳,他都不晓得疼,跟个死人一样——这种禅定都没有用的。
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这是总结行五种功德。「八十万亿劫,安住心不乱」,一心想成佛,而且得到「一切智」——一切智就是「空智」啊!阿罗汉和藏教菩萨有「人我空智」,通教别教菩萨有「法我空智」。尽诸禅定际:圆满地成就了一切的禅定——什么四禅八定、天定、什么定。「如上之所说」,我们看看这么多功德。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一念信」之福超过上面的功德,得来全不费功夫。一念超过无量无量无量。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这个人过去世可能一天修都没修过,他进这个道场「须臾」就相信,没有一点疑惑,他就有这么大的福报。这是一种利根,一听就信。下面一种情况:

其有诸菩萨,无量劫行道,闻我说寿命,是则能信受。
如是诸人等,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
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
我等未来世,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
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

有些菩萨无量劫听佛反复讲解《法华经》,这时才能信受。想一想啊!可见你真能听懂并且相信这个「寿量」,可不容易啊!你不是大利根,就是老修行——老得无量劫你都是老菩萨。二者必具其一!知道自己过去世中的功行价值,要倍加珍惜,以此来报答佛恩,供养众生。
本段前十六句,按照藕益大师判,是行位菩萨。十行位的菩萨呀!行位前面是十住位。现在就可以做《大方广佛华严经》中讲的「佛」。要从空出有,出世教化众生。
从〈分别功德品〉开始,有些祖师大德已经把它判为〈流通品〉。对于〈如来寿量品〉的信解有四个层次,这一段是第一个层次,叫「一念信解」。「一念信解」是最基本保障线。「一念信解」后一定还有种种功德,那就更不可思议。能一念信解,再发愿将来要讲《法华经》,你就是行位菩萨;如果你现在已经登台讲《法华经》,又不一样!因为讲经功德太大了!你能讲一句《法华经》,等于供养了一切佛。
若有深心者,清净而质直,多闻能总持,随义解佛语。如是诸人等,于此无有疑:「深心」是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是对前面发心弘扬佛法再进一步地补充说明。清净而质直:「清净」就是不被世间的种种的习气所污染。多闻能总持:藕益大师特别强调「多闻」。不是你读的东西越多叫「多闻」;少闻多解,一闻千解,叫「多闻」。明白了「如来藏」的道理,随拈一法你当下讲出「如来藏」,这叫「多闻」。那是全部懂得,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总持」?你能不能以这个「一心三藏」,以一个念来总持一切万法?有道无道,自己知道。
随义解佛语:「随义」不是随便,「解」是自性流露,不需要打草稿。人家指到哪里,你就要讲到哪里;别人有问,你必有答,这就是讲无碍辩才。只要刻骨铭心把「如来藏」搞明白,每一个人都是「无碍辩才」。不要把它看得太神秘了,因为「无碍辩才」是我们本有,本来就是我们。你不要看什么唐朝的杜甫、李白、宋朝的苏东坡怎么那么有文化呀?有什么了不起啊!你开了智慧以后比他们强无量无量无量倍!因为那些东西都是我们本有的,都在这里。破除了我执回归到大光明藏,都是你的。明白「如来藏」道理的人,他马上对历史上那些过去所谓不可思议的英雄豪杰呀,不足为奇。当然不是看轻他们啊!这是我们心量大了,我们自身的位置高了。这是破除我们的一种自卑感,叫「佛慢不可无」。但是我们只能可怜他们,不是看不起他们,要可怜所谓的这种历史观。
如是之人等,于此无有疑:一念信解,我们只要确确实实地一点点都不怀疑,刻骨铭心地深信,你就是「于此无有疑」。一旦开口传法,你就嘴巴关不住,不信试试看。你越讲越想讲,越讲越会讲。现在你是不敢讲,你开讲了以后你就关不住,你看到一个人都想讲,甚至耍无赖:来听我讲法吧!我讲得可好了!希望大家都能这样。

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对于佛所讲「寿命长远」,信解的程度是逐步加深:一者,一念信解——不怀疑为「信」,懂了叫「解」;二者,能够「解其言趣」,讲出来给人家听。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你讲给一个人听,就等于供养一切佛。

何况广闻是经,若教人闻,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书、若教人书,若以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供养经卷,是人功德无量无边,能生一切种智。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信解,由信解了「寿命长远」,进而到「广闻是经」。读懂了整部经典;并且还劝人来读《法华经》,而且亲自把《法华经》的内容讲给别人听,劝大家一起来受持,并且以种种的「华香、璎珞、幢幡、缯盖、香油、酥灯」来供养——这都是造成这一种气氛。那像我们现在供养《法华经》,根据现代人的情况,主要是组织法会,通过各种渠道流通法宝,等等。你能做到这一点,功德更是无量无边。
能生一切种智:你能够成就如来果位上一切的智慧和德能。「一念信解」的功德,比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修得非常圆满,而且修了「八十万亿那由他劫」的功德,还要大无量倍。这里在那个基础之上,更是无量无边,能成就如来果位。

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闻我说寿命长远,深心信解,则为见佛常在耆阇崛山,共大菩萨、诸声闻众,围绕说法。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若有能如是观者,当知是为深信解相。

「则为」就是比量功德,你能深心信解「如来寿量」这个法义,最起码是阿罗汉位的现量功德。所以把这个信解判在前十信位。这是生「一念信解」最低保障线。最高一直到等觉菩萨。佛翻来覆去就强调这个问题,就是「信解」。信和解有没有涉及到什么动作行持啊?「则为」功德。见道即为证道。法华大教就是强调一步登天,只愁悟,不愁证。有形有相的行持是间接提醒这个心,它属于助行;听经明理属于正行。不要搞颠倒。修是修心,不是修行,就把这个心调理好。耆阇崛山:这段经文相当于二乘、藏教、通教菩萨的实证功德。
又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咸处其中:根据藕益大师判教,这是菩萨的实报庄严土相。比量于圆教初住位、别教初地位现量功德。「耆阇崛山」跟娑婆世界比的话,是恒河里一粒沙子而已。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这是菩萨的平等心,哪像阿罗汉在耆阇崛那个山——看到的仍然是坎坷不平,而菩萨的净土就不一样。
阎浮檀金,是表真实。下面种种的名相概念,自己去复习一下。圆顿大法啊,就是乘理修观,只是一念信。一念妙理就圆满具足。你真正明白了万法就是我们一念心之所变现,你作如是观,就已经圆满具足。想得清楚明白,深信不疑,这就是圆满功德。
这里问:何须以国土来譬喻我们这个信解之相?我们不著相,怎么还著相了?藕益大师这样回答:藏教、通教修行,初期修行的时候都要灭六根。怎么灭六根呢?不往外看,不往外想,六根六尘统统都要停止妄想,然后成就了;了脱了这种分段生死以后才能见到方便土。而别教菩萨也是直到五蕴破了以后,明心见性以后,才见到实报庄严国土。所以藏、通、别都要强调实修实证。破除了肉团身这种生命轮回以后能够现出这个灵体,才能见到菩萨净土。所以前面的见「耆阇崛山」,后面的见娑婆世界庄严土,都是在同一个空间。同样在这里,我们是肉眼看,二乘人是一种灵体,看到的是方便土,仍然是讲经堂,跟我们看到的没有大的区别。而菩萨在这里看的是整个娑婆世界,空间大了,但这里就不是这个东西了——黄金为地、楼台宫殿,等等,不一样。他必须是灵体出窍才能看到。
藕益大师强调是这样的,唯有圆教当下一念具足「三谛三千」。圆教一念就知道三个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整个十法界森罗万相,他不需要分析就知道都是我们一个念观照的。这实际就是「无观而观、观而无观」,但你必须是深信不疑。这种情况为藕益大师称作「一心一切心,一身一切身,一土一切土」。就是讲手套大法:我这一个心,就是一切无量的心;我这一个身体,是不是就是无量的身体?我这一片国土就是无量的国土。也就是说「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佛唯恐我们缺少信心,在这里举出藏、通、别实证的境界来打譬喻。你只要是「一念信解」了,则为藏、通、别那种现量功德。因为许多人非要执相啊——你说我成佛了,为什么我现在肉团还在这里?我怎么没有飞到灵鹫山?我怎么现在没有飞到整个一个银河系?
若有能如是观者:「观」是「见不见之见」。你可不要著相,就是从理上深信不疑,这就是靠智慧。当知是为深信解相:从横向看,无量的分身佛所体现的佛寿无量;从纵向看,无量的大菩萨众体现的佛寿无量——都是佛一念之所成就。佛能一念如是成就,任何一个众生都能一念成就。所有的念都是一个念,这一个念又是十方三世十法界万法,「自他不二」。这是「深信解相」,就看我们信不信。
到这里为止,佛从四个不同的层次来描述这个「一念信解」的特征和比量的功德。比量功德是方便说,在某种意义上,比量功德就是现量功德。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6-10-4 17:54:59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求佛慧,于八十万亿,那由他劫数,行五波罗蜜。
于是诸劫中,布施供养佛,及缘觉弟子,并诸菩萨众。
珍异之饮食,上服与卧具,栴檀立精舍,以园林庄严。
如是等布施,种种皆微妙,尽此诸劫数,以回向佛道。
若复持禁戒,清净无缺漏,求于无上道,诸佛之所叹。
若复行忍辱,住于调柔地,设众恶来加,其心不倾动。
诸有得法者,怀于増上慢,为斯所轻恼,如是亦能忍。
若复勤精进,志念常坚固,于无量亿劫,一心不懈息。
又于无数劫,住于空闲处,若坐若经行,除睡常摄心。
以是因缘故,能生诸禅定。八十亿万劫,安住心不乱。
持此一心福,愿求无上道。我得一切智,尽诸禅定际。
是人于百千,万亿劫数中,行此诸功德,如上之所说。
有善男女等,闻我说寿命,乃至一念信,其福过于彼。
若人悉无有,一切诸疑悔,深心须臾信,其福为如此。

宇宙万法一念心 发表于 2016-10-4 18:04:24

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法华经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