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3|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3-25 12:04
  • 1855

    主题

    4867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8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1:14: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欢喜佛”。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世事变幻不定。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所以有爱时不洋洋自得,恨来时亦坦然处之。时刻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憎爱自然也无法左右自己了。

    后面的几句诗偈告诉人们,为人心量要大,对他人过分的言行要学会宽容对待。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宋对待,天长日久,那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对自己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他们会对你倍加尊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就是俗世中人,这也是一种必备的基本修养。如《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两句话是对契此和尚忍辱宽容思想的最好注解。

    其实,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够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你最终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布袋和尚在本偈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态度:对待知己之人,也应当讲究分寸,若过分亲密,时间一长也会由亲变疏;对于冤家对头,也不必整天咬牙切齿,适当学会以和善的态度来与他们相处,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态度会明显改善。久而久之,就会与你和睦相处了。人只有放下世间的是非爱憎,才能不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能够在与人和平共处中悟道成佛了。

    有居士问布袋和尚:“和尚有法号否?”师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

    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传说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带化缘时,每天身上背着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笑而纳之。奇怪的是,这个布袋好像很大,里面装再多的物品永远也装不满。所以布袋和尚在本偈中说这个布袋打开可以足遍十方,可见布袋之大,难以想象。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的本意不在于此,而是旨在告诉人们为人的道理: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像布袋一样的心量,无论世间善恶美丑等各种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挂碍,你就会生活洒脱自在。

    布袋和尚另外一首诗偈中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因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答以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这首诗歌表达了契此和尚旷达潇洒、逍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自然的生活态度。佛家历来主张人们应当清心寡欲,认为一个人如果减少对物质的欲望,自己便会生活得心无挂碍,轻松自在。世间之人,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贪多勿得,被名闻利养所累而不得自由。契此和尚以一钵一袋的化缘经历告诉人们,人只有少欲知足才会活得悠然自得。首两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淡泊处世的简单生活。布袋和尚居无定所,所乞无类,为求正果虽孤身万里亦无所惧。无居所,无定食,放下杂念超然入世,方能修得悟彻圆明,了然生死。这是一位游方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偈还反映了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睹人青眼在”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失望,世人执迷不悟如是,值得青眼相加的人太少,欲度化此凡尘众生,可谓艰难。诗句中的“青眼”是指人高兴时眼睛正着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的喜爱和重视(跟“白眼”相对)。契此和尚在游方化缘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连他问路,世人也是不理不睬。但契此和尚并不以为意,反而将此作为度化世人的一个契机。他把自己所化得的食物都留给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以此使那些冷眼之人得到感化。后面的“问路白云头”,写得颇有些矫矫不群,豁然间展开了全诗的境界,深远幽邃。

    居士又问:“弟子愚鲁,如何得见佛性?”以偈答曰: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回答弟子的偈语十分巧妙。他的这种“即心是佛”的主张,正是禅宗顿悟成佛思想的体现。禅宗要学徒断除对外境的攀缘分别之心,但凡内观自心,心若清净,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就会显现。若被外境所转,自己就会每天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而不得自在,更谈不上见性成佛了。布袋和尚认为纵然“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也不如反观自心来得真实。

    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答以偈曰: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慢。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子。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屋子是无形五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任何事物。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也难以得到具体的模样。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

    居士听过布袋和尚的偈语,又作礼曰:“愿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是夕,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所说的一躯佛,就是指的自性佛,这个自性佛是人人本具的。这一躯佛不用雕塑也不用装饰,没有泥土和色彩,没有形象和声音,技术再高超的画工也难以描摹出其形象,最擅长偷盗的窃贼也难于施展其法术。这个清净佛性本来具足,清净皎洁,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够见自本性,于是便有了烦恼痛苦。布袋和尚认为,这种佛性虽然无形无像,但却可以分身千百亿度化众生。

    布袋和尚一次接受农家的斋供养,农夫问他如何是道,他答曰: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偈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诗人将插秧这一平常的劳动来比喻为修道,认为人若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会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净明澈,这时人就回归到了本来面目,得大自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作为劳动,插秧的后退其实是在前进。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学会宽容别人,凡事退让一步为高。当你宽容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善的回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所成就的人。

    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挤挤。叹曰:

    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死轮回中沉浮。

    布袋和尚在集市上作了上首诗偈之后,又作偈云: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

    布袋和尚认为世人每天忙忙碌碌不过是在追名逐利,其实名利是一个陷人坑,一个人一旦被名利所束缚,便永远难于从这个陷人坑中走出来。这样的人永远也活不出生活的乐趣。因为名利容易滋长一个人的贪心,人有了贪心就会造作恶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对此,布袋和尚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所谓“娘生面”是禅宗的名词,意思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清净佛性,这是禅宗学徒经常要参的一个话头。一旦人能够觉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了,自己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了。

    一次,乡人问师:“何常持布袋?”答曰:“包纳乾坤。”曰:“意趣若何?”师答以偈:

    圆觉灵明超太虚。目前万物不差殊。

    十方法界都包尽。惟有真如也太迂。

    当有乡人问布袋和尚常持布袋做何用处时,布袋和尚回答说:“包纳乾坤”。当问及意趣如何时,布袋和尚以一偈语给予回答。偈语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光明无染的清净佛性,迷途之人因被妄念执着而不能证得,人若觉悟之后,看待一切事物不起分别执着之念,这时十方法界在他的眼里都没有什么取舍分别了。

    布袋和尚一次受关主斋供。问曰:“今日出关,何时入关?”和尚答云:“若有出入,即非禅关:若无出入,谁号禅关。有无一致,出入齐观,无为直指,菩提涅盘。”偈曰:

    关非内外绝中央,禅思宏深体大方。

    究理穷玄消息尽,更有何法许参详。

    所谓禅关只是为尚未证道的禅宗学徒方便而设,若人已经悟道,则出关、入关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徒具假名而已。禅宗的修证都是主张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内心没有妄想执着,则一切智自然智,佛性现前。佛之所以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佛法,就是因为佛法都是给那些钝根众生而设,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听经闻法这样一种方式,进而修证成佛。如果人人都悟道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就可以丢弃了。这就是这首偈语中布袋和尚所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问师:“如何化导?”答以偈曰:

    肩挑明月横街去,把定乾坤莫放渠。

    遇圣遇凡俱坐断,寂光胜地可安居。

    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表达了他随缘随分教化学人的方式。布袋和尚一生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形象,而且,对于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从来不以为意,反而还以笑脸相迎。他就是以自己忍辱宽容的方式,在随顺众生的处世中转变了众生劣根性。他的“肩挑明月横街躯,把定乾坤莫放渠”就是一种任运随缘的教化方式,不论众生有多么难度,布袋和尚都不会灰心。他认为,一个真正发大心要度脱众生的人,应该遇圣遇凡都能够同样对待,不度脱众生决不罢休,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西方极乐净土一定会有你的安身之处。

    师于寺前伫立,众僧问师:“久立何为?”师曰:“我在此时个同参释迦未生的人。”众笑曰:“释尊说法利生灭度久矣。”师曰:“汝等徒知佛之灭度,焉知佛之未生。苟知未生,定知无死。只知无死二字,衲子家珍。当谛信不疑,皎然非物。尔我皆如也,否则虚生浪死。”偈曰:

    无生无死佛家风,不堕古今莫定踪。

    触处圆明常湛寂,龙华鸡足两无从。

    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盘境界,在一个人入涅盘后,还可乘愿救度众生,在娑婆与净土之间任意往来。这时,不论你走到哪里,你的湛寂圆明的佛性就能随处显现,若是证道之后,龙华会上学法和鸡足跟随迦叶学法部属于多余的了。

    布袋和尚将入灭前,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这首偈语告诉人们,布袋和尚本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在尘世间为了救拔不同地区的众生,而化身随处都能示现。可惜的是,当时的很多人不能明白弥勒菩萨的真实用意,更不了解这个疯僧就是弥勒化身,他们错过了接受弥勒教化的时机,只有沉沦苦海。这表现了布袋和尚对自己度化众生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布袋和尚的诗偈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布袋和尚悲悯众生,忍辱宽容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阐述了他对修道的具体观点。我们现代的学佛者若能细心体会其诗偈,不仅能够掌握正确的修证方法,而且还能得到为人处世的指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23-4-21 15:42
  • 1791

    主题

    1万

    帖子

    19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97964

    宣传达人最佳新人论坛元老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6-9-16 17:12:18 | 只看该作者
    过五关 度六将 证菩提(修订版2015.10.01)
    http://www.fahua123.com/forum.ph ... 33&fromuid=1687
    (出处: 法华论坛)
    敬请关注法华论坛:http://www.fahua123.com/portal.php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044
    板凳
    发表于 2016-9-16 17:29: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23 18:00
  • 0

    主题

    4113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7041
    地板
    发表于 2016-9-16 17:31: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8 21:25
  • 40

    主题

    2837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191
    5#
    发表于 2016-9-17 15:14:25 | 只看该作者
    感恩楼主法布施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8 21:25
  • 40

    主题

    2837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191
    6#
    发表于 2016-9-17 15:14:43 | 只看该作者
    随喜与赞叹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8-8 21:25
  • 40

    主题

    2837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191
    7#
    发表于 2016-9-17 15:15:01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萌哒
    2016-12-15 19:34
  • 36

    主题

    982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0976
    8#
    发表于 2016-9-17 15:32: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感恩师兄分享!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7-1-3 12:16
  • 0

    主题

    378

    帖子

    648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483
    9#
    发表于 2016-9-17 15:40:23 | 只看该作者
    大乘妙法莲花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8 09:28
  • 879

    主题

    4736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4924
    10#
    发表于 2016-9-17 15:54: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印广门清答“诽谤”问 一一敏感问题解答之五 弟子问:师父,最近突然有五六个僧人同时进群,诽谤、谩骂师父。他们是有备而来,怎么办? 答:一、你应好自忏悔!     1、善知识教化众生,可示善相,也可示现恶相!      2、菩萨下位不知上位,凡夫自位不知他位。     3、不是诸佛菩萨,若非慈悲救度,谁来骂我训你?譬如自家父母,谁去理会他家儿女。     4、法华行人受持一心三藏,一切众生无非当人当下!纵讲第二义谛,也是宿世父母,历劫尊长!     5、不以牛羊眼看人,下劣心论事!什么“有备而来”?他们是乘愿而来!又岂可用“诽谤、谩骂”这样字眼形容善知识教诲!     6、公开在群里忏悔! 二、拜他们为师。     1、善知识好遇不好求。     2、僧人乃人天师表,理当尊敬! 三、印广门清重申:     1、凡遇善知识批评印广及其所讲之法,我弟子及信众皆当代师顶礼三拜!感恩教诲!     2、代师恭请,光临我门,指导帮助!     3、气氛允许,应当跪请教诲,以利长进。     4、印广门徒对外沟通,只可引经据典,不可引用印广讲记。防止断章取义,加深误解!                                                                                                               2016.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