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这里开始,弥勒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把前面释迦牟尼佛「眉间放光」,一光东照「万八千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7-1-15 09:13
  • 8247

    主题

    1万

    帖子

    8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13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8 06:2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这里开始,弥勒菩萨以偈颂的形式把前面释迦牟尼佛「眉间放光」,一光东照「万八千土」所显现出来的诸佛菩萨怎样修行,在这里详细地分述,来向文殊请法。
    彼土,这里可以概述为十方法界一切佛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这是总说,下面是分说。「或有行施」往下这一大段,专门向文殊菩萨请问关于菩萨布施。「行施」就是布施,把自己的财物拿来供养三宝、供养众生,「施」带有供养之义。「金银珊瑚……」这往下这一大段呢,是讲外财布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沙发
    发表于 2016-9-19 18:13: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楞严经里最基础的名相概念》 (六根) (十二尘) (十八界) 见性——眼根——色尘—— ——眼识 明尘 暗尘 闻性——耳根——声尘—— ——耳识 动尘 静尘 嗅性——鼻根——香尘—— ——鼻识 通尘 塞尘 尝性——舌根——味尘—— ——舌识 恬尘 变尘 觉性——身根——触尘—— ——身识 离尘 合尘 知性——意根——法尘—— ——意识 生尘 灭尘  (以上这些名相概念,必须熟悉,说到眼根,立刻就能与色尘,分为明暗,在眼睛为见性,就这样把它一一对应起来。)   前五根对应前五尘产生了影子留在头脑中,也就是第六意识心。 六尘细分为——十二尘。  前五种俱生意识与六意识心如何分别?  比如:眼睛看到一本《妙法莲华经》,第一念的直觉:它是一本经书。第二念开始思维,这本经书,有多少品?中心思想是什么,等等。这是第二念的分别。 再比如:你听见有人在诵经,第一念直觉就是听到了声音。第二念就开始分辨,这是男声还是女声?读诵的是什么经典?读到哪一段了?等等,就开始在头脑里分别。  第一念直觉就是五种俱生意识:前五根对五尘产生五识。  第二念分别就是把五种俱生意识做了加工,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第六意识心。 而能指挥这个身体一切的正是意根——第七识,真人,灵魂。细分的话也叫前七转识——它其实就是一个搬运工,把新造下的业识种子(无论善种子,恶种子)搬进阿赖耶识仓库,同时又根据个人的因缘与用心,把已经成熟的业识种子搬出来,使当事人受报。所以用心很重要,用心也就是改变定数的关键。善用其心,可以把阿赖耶识里面的善习种子让它提前开花结果。反之,则是让恶业种子提前成熟,而受恶报。 意根——第七识又可以分为六种见精。 在眼睛为——见性 在耳朵为——闻性 在鼻子为——嗅性 在舌头为——尝性 在身体为——觉性 在意识为——知性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统称为——见性——见分,但是这些名相概念需要知道。 为什么一个第七识又分为这六种见精,因为,在灵魂没有投胎之前,一个灵体,它是一精之明,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分别,六根通用,眼睛可以代替耳朵鼻子等其他几根的用途。 当灵魂投胎为人以后就有了六根之分,楞严经里佛讲:本是一精明,分为六和合。虽然,已经把一精明分为了六和合,但是,眼耳鼻舌身意相互之间,相似的还是有些互通的,只是不圆满了。  比如:我遇见一位同修,大离得老远,与我打招呼,虽然我耳朵听的不是很清楚,但是,我就知道他在问候我。说明眼睛相似的有耳朵的功能。  再比如:我正在寮房学习,突然有同修人没到声先到了。我一听当下就能分辨出是哪个同修。这是不是耳朵相似的有眼睛的功能。  六根之间也是如此,大家细心观照就会明白。 由于有了这个肉团身的束缚,我们的六根不能圆满互通。等到中阴身期间自然就会明白。 有神通的人对这一点体会较深。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去专门修神通,那些不是根本,根本就是专心致志学懂《楞严经》。过五关度六将证菩提http://url.cn/0IV0DM 印广法师精讲楞严经http://url.cn/MD23LF 法华论坛www.fahua123.com 请加法华论坛微信号fahua123com或扫二维码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板凳
    发表于 2016-9-19 18:14:2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这个法告诉大家。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话中有话啊!这是使大众生起一种好奇心。『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如是、诸法阿弥陀」。『实』就是『如』,『相』就是『是』;『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经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搞明白了,你高枕无忧,你成就了。你就说「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也不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都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如是我闻,我只知道吃饭睡觉」,是不是《妙法莲华经》?统统是啊!如是我不闻,你一天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盘腿一盘几万年你都是修臭骨头,是坐鬼窟窿!这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啊!『归元性无二』,这个『性』就是从『如是我闻』这一门而入,就是从『阿弥陀』这个门而入。诸佛已『究尽诸法实相』;菩萨来讲,可以进入『诸法实相』之门。入了这个门,你永远不落三恶道,乃至十地等觉。但是要『究尽实相』,你还要修证,要把这个次第搞明白。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来藏」。比如我坐在这里,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红黄黑白之相,总有个相。『如是性』,要解释『性』必须先解释『体』。按别教而言,『体』是无形无相的真实存在。比如,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就是『相』。在我没有讲、没有想的时候,这个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体』,它无形无相。那无形无相的「体」变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这个『性』,它起这个妙用。所以这「十个如是」一开始就等于是总讲,从根本上讲。为什么把『相』放在第一呢?这是《法华经》所讲,『佛种从缘起』。这个『缘』是有形有相之万法,不通过『相』,我们在凡夫位不足以见『性』——由『相』而悟到『体』。注意!我们是倒过来走回头路。本来是由『体』先现出『相』。但是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倒过来从『相』上开始悟到『体』。这个『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紧随『相』后啊?不随『相』后,你到不了『体』。所以这「十如是」在开头这三炮最重要,以此为基础,对后七个如是作进一步的分别概述。  『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现了有形有相的万法之后,在作为「道种智」、「分别智」的基础之上来分析。前面的『相、性、体』是从「根本智、真实智」上来分析,这后面来讲已经进入了「方便智」来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业。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这个东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现在具备吃饭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这个『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动念产生身口意三业,它现出来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没有『因缘』不能成『果』。『因』和『缘』都是『因』——『因』是「主因」,『缘』是「次因」;或者讲『因』和『缘』都是『缘』——『因』是「主缘」,『缘』是「次缘」。一般把过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缘』;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环境之因叫作『缘』。『如是果』,在『因』的当下就是『果』。但是要『报』呢,要待机缘成熟。比如说你杀鸡,这只鸡被下饭菜,当下是不是就是果?那你杀鸡的这个杀是不是因?『因』即是『果』,你将来也要变成鸡被杀。你杀鸡的当下这个因,就是你将来作为鸡被杀的果,这是肯定的。也许到下一世,也许到下十世,哪怕是百世千世万世,你所造之业、所作之因,都要作为果报现前,叫作『因缘果报』。    『如是本末究竟』,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既有一个大的整体过程,又有无量渐进的过程。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处于『本末究竟』——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所以第十个『如是』,也是对前面九个『如是』的概括总结。我们本来就是佛,这是『本』;由于我们的无明妄想而堕落为众生,这就是『末』;当我们由众生位回到佛的位置上去了,这叫『究竟』。所以众生是对原本佛的一次否定。那么究竟成佛又是对在众生沦落位的一次否定,是不是第二次否定?叫否定之否定。我们成了佛,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佛了?不是了。在「原始佛」之后,我们经历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吸收了经验教训而重新回到自在位置,所以叫「究竟佛」。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原来那个自在的位置,好像与原来一样,但是来讲中间经过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他把这个「后得智」跟「根本智」已经圆融起来了。所以对这十个法,我们是从纵向这个角度来看待一切万法的演变规律。这第一步是打基础。第二个角度呢,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这每一个法都是讲『如是』。『如是』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如是』就是讲『如是我闻』。那么为了讲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如』解释为「真空」,『是』解释为「妙有」;『如』解释为阿弥陀佛的『阿』,『是』解释为阿弥陀佛的『弥陀』;『如』解释为我们的真心,这个『是』解释为我们的假名、俗名、俗相;『如』解释为道理的「理」,『是』解释为事情的「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