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08:03: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其义深远:在佛法里呀,讲真空、讲无形无相之法,为「正法」;讲有形有相万法,为「大法」;讲空有不二,圆融一体为「妙法」。但是,我们在这里这个「正法」,当下即是「大法」,当下即是「妙法」。如《楞严经》所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即正、即大、即妙。演说,「正法」本不可说,不可说但又必须说,所以借助于世间的语言文字强词夺理,所以叫「演说正法」。
    初善、中善、后善,作三种观照。第一种观照:「初、中、后」表「过去、现在、未来」,「善」就是「善哉」,「过去、现在、未来」是当下一念;第二种观照:「初、中、后」三善,表佛良苦用心教化众生的次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具体体现在后面的「十如是」;第三种观照:还可以用五时说法来观照,第二说法时应该是「初善」,第一说法时、第三说法时、第四说法时应该为「中善」,第五说法时,也就是法华涅槃时为「后善」。「后」是表圆满、究竟,成就了。
    其义深远:佛所说之法,是宇宙人生本来面目,是讲真理,非任何世间法所能比拟,故其「深」;过去、现在、未来,东南西北上下十方,无量法界森罗万相当下是一念,故其「远」。时间、空间、万法,皆是一念而已,所以其深无底,其远无边,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由此体悟我们真心本来面目妙不可言,妙不可思!那么懂了的人,妙也可言,妙也可思,但是永远讲不尽。诸佛出世讲无量劫都讲不完,可是我们能够观照到。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但通过言语文字的表达变成了相,你永远表达不完。
    其语巧妙:这是显示出佛的智慧德能,善解人意,善于演说,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打比方。特别是讲「如来藏」大法与一切法之差别,那个比喻简直妙不可言。你看了就是容易开智慧,这是真的。
    纯一无杂:《法华经》是唯一的「一乘法」。万法都是一人一念之所变现而已。这个法太重要!这是救命的法宝。
    那么我们现在再想一想:无量的修行人都在这样念佛、那样拜佛,这样做事、那样做事,种种分别法。在佛法里叫「愚痴法」、叫「愚法教人」、叫「下劣法」。真正的大法始终抓住「万法都是一个念」,而且「当下是一个念」。
    所以,我们经常讲我们当下是不是唐朝人、汉朝人、秦朝人、是不是大通智胜佛时代的人?可是我们老讲我们是现代人,过去还有古人啊,将来还有未来人呐。未来人是不是也是我们现在这个人?所有的人当下是不是都是一个人?是不是当下就是一个念?好好把「做梦」这个道理搞明白,梦中的一切的境界是不是就是做梦的一个人一个念?是不是当下就是一个念?你从梦中醒来以后,是不是当下还是一个念?梦中醒来以后,梦中的那些境界当下是不是还是你?是不是还在?所以我们这里在座的,有没有哪一个人不是「无量寿」啊?你以为只有「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啊?每一个人都是「无量寿」!我们没有生命的开始,也没有生命的结束。这个道理很难讲很难讲,唯智者能入,所以听法一定要专心致志。这个世界从何而来?我们所面对的一切的人事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从何而来?他是谁?我是谁?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呀!
    所以这个「纯一无杂」就是强调「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任何万法不可替代的地位,「唯此一事实」,诸佛如来恒沙妙理都是戏论法。佛不讲这个话,谁敢讲?佛把自己讲的无量的法判为戏论法,可是无量劫以来我们修行人都当成是香饽饽,执著而不肯舍弃。无杂,其它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在打杂,都是在打闲岔;而这个法很简单,对上等根机之人而言,两三句话拉倒了事。所以佛在前面放光现瑞,上等根机之人借助于佛力之光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万法现前,仅从光的这种气氛即已开悟,当下成佛。尽管佛讲了那么多,那么由于众生无量劫以来的习气,他仍然不能当下明白,所以就要靠晚辈后生,生生世世反反复复来传这个大法。
    纵观几千年修行人的历史,一目了然。到底有多少人成就了?要建立起我们的信心呀!有些人问说:「师父呀,我现在学了《法华经》,我还要不要诵《金刚经》?要不要诵《地藏经》?」我说:「怎么不要呀?」「但哪有许多时间呢?」我说:「没有时间就诵《法华经》呐。诵《法华经》难道不是诵《金刚经》吗?」诵一句《法华经》等于诵无量的经典,叫「纯一无杂」。
    具足清白梵行之相:「具足」这是讲「圆满、圆融、圆通」。「清」是表无量的万法清一色,「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白」是表根本、究竟、了义。「梵行」是表没有污染。这里的污染有别于方便法。后者执著恶垢为污染;可是圆顿大法讲,是非好坏、香臭善恶统统皆是「梵行」,统统皆是佛。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这段经文跟前面那段经文一字不差,我们不再重复。

    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复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后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后善。

    在十法界里,同名同号的诸佛菩萨不可胜数。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曾经在三十亿同名同号「释迦牟尼佛」法中修行,这是纵向的;西方极乐世界是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这是横向;那么从究竟义来讲,它就是表法——万法同一个本体。
    这个「二万」,说起来比较绕。《十善业道经》讲十种慈善功德,这十种慈善功德都具足「百界千如」;所以十善功德又叫「万善功德」;「万善功德」又具足自利利他,所以叫「二万」,这是佛以十善功德来教化众生。
    颇罗堕:译作「利根」。没有哪一法不是利根,所有的法都是一个根,这就是「一心三藏」,这就是一个念。

    其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増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于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八王子,在这里与八识相对照来解释。
    有意:与「阿赖耶识」即「第八识」相对应。从如如不动的真心,起了一念业相;由于有了这一念业相,把我们的真空浑浊为虚空,浑浊为「阿赖耶识」,故名「有意」。从第八识开始就开始产生了「有」,所以第八识属于真妄和合之心。
    善意:与「第七识」对应,也叫「末那识」,也叫我执。在「无明不觉有三细」里叫「转相」。怎么叫「善意」呢?它能把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性具功德转变为六种意识心;又能把六种意识心回光返照转为「大光明藏」,转识成智,所以叫「善」。转圣成凡,转凡成圣,都靠它。
    无量意:很明显,第六意识心念念无量。它可以攀缘过去、现在、未来;也可以攀缘东南西北上下十方;又可以攀缘天人鬼畜、有情无情、无量万法;又可以攀缘生、住、异、灭,无量动静诸相,所以叫「无量意」。
    宝意:与「身识」相对照。在没有看破之前,五蕴之身是个臭皮囊;明心见性以后,它是成就道行的法器。
    增意:与舌识相对应。舌头贪著美味,搞人我是非,增长恶业;那么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又增长佛业、菩萨业。
    除疑意:与鼻识相对应。我们看某种食品合不合口味,是不是用鼻子闻一闻就是为了除去疑惑,增加信心。
    响意:与耳识相对应。
    法意:与眼识相对照。眼睛能够分别无量的万法。
    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领一个四天下就是金轮圣王,金轮圣王福报很大呀!宇宙虚空,无奇不有。
    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
    闻父出家:注意!不是听说父亲出了家,这是懂得了父亲出家修行成佛,开了智慧。「闻」必有慧。出家是出烦恼之家,是出「两种生死」之家。悉舍王位,亦随出家:故修行证果从「舍」开始。在见道位也好,证道位也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法的修证,归纳到一个字,就是「舍」,看你舍不舍。舍财、舍物、舍身、舍命、舍烦恼习气、舍我执、舍得一无所有,圆满成佛。佛法就这么妙,舍的当下即是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舍了我执,当下是不是就快乐就自在啊?你即使坐在监狱里也自在。
    我们在吃素之前,吃鱼啊、肉啊,是不是恨不得嘴里都吃臭了?其实,那时候也有时感到快乐,有时就体会不到快乐。开始吃斋以后吃一粒白米、吃一粒咸菜,是不是感到比山珍海味还甜还美啊?那个一口唾沫放在嘴里,都像甘露水一样甜甜的,是不是啊?所以什么叫苦?什么叫乐?全在于我们一念心。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转轮王不当而出家?为什么顺治皇帝,江山美人放下,来剃头?为什么唐朝的庞居士把万贯家财扔到海里,靠打几双草鞋来度日来修行?谁有智慧,谁没有智慧?
    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发大乘意」,怎么「发」呢?在八个意识心里来做文章,以第七识为轴心,我们只要学会「转识成智」。
    打比方,比如我在这里讲「阿弥陀佛」,这就涉及到六种意识心。耳听音,是不是耳识?那我这个「阿弥陀佛」,它有字形,是不是眼识?从殊胜意义上来讲,它还有香味。鼻子也能闻,舌头也能尝。但是我们人道众生烦恼心重,你体会不出来。那么「阿弥陀佛」,还有字义,是不是意识啊?这六种意识心怎么发出来的?就跟电力一样,可以点亮灯盏,可以运转风扇,可以播放收音机。这就是第七识。那么第七识在转出来之前,第七识那个后面有没有「阿弥陀佛」四个字啊?那就是「有」。那个「有」有没有任何形相呐?那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是我们在七识转的时候,七识跟真心是不是合为一个第八识啊?如果我们强词夺理的话,可以把真心变成第九识,第九识就是我们原来的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那当我们转回来原来的真心,你再想一想这个原来的真心,它是原来的真心吗?不是了。所以原来的真心叫「本觉」。那么原来的真心,由于一念无明妄想,现出了七识、六识以后,再由六识、七识回到原来的真心,它是不是经过了时间、空间和万法,它变了没有?这个时候变成了「究竟觉」。所以我们不妨发明创造,把「究竟觉」可以说成第十个心。但这种说法是师父在这里方便创造,其他人没有讲过,我们这样讲大家能不能理解呀?
    所以这叫「发大乘意」,就是这样「发」,大家会发了吗?会发,我们要常发、常常发,这叫「养悟」。不养悟,我们这六种意识心容易退转。但是开了悟的人,即使在六种意识心上退转,他也永远不落三恶道,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麻烦的就是说,他会误导别人,他自己误导不了,因为他(第七识)已经开悟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