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1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08:04: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佛灭度后,妙光菩萨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

    日月灯明佛灭度以后,妙光菩萨代佛传法。妙光菩萨并不是像佛那样「初中后善」,而是直接传《妙法莲华经》。要体会佛的良苦用心啊!佛当年在临终之前传《妙法莲华经》,就意味着佛灭度以后,他的弟子们必须是生生世世弘扬《妙法莲华经》,就这个意思。「八十小劫」正好是一个大劫。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年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是拜舍利弗为师。这本身就是破一种我执,以佛现身说法。
    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
    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注意!不可依文解字。佛是无量的,要供养无量佛,那他到未来的未来都不能成佛。讲第一义谛,对「如来藏」深信不疑,你即已「供养无量百千万亿诸佛」。在〈方便品〉有佛金口玉言:赞叹一句《法华经》,即为供养一切佛。一切佛是不是「无量百千万亿佛」?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归到「明心见性」——见性即佛,见性即是供养一切佛。为什么佛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皆与授记」?换句话说,「一念随喜」是不是「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啊?
    这就是《阿弥陀经》讲的「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个「供养」就是一念而已。「常」就是时时事事处处,「清旦」就是清净心。他时时事事处处都是清净心,时时事事处处都是在「供养无量佛」。就这么殊胜。千万千万别像有些人解释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一大早起来啊!就用这个兜、这个衣裓去采华,然后十万亿佛一个个地供养:阿弥陀佛!给你一把华;阿弥陀佛!给你一把华。供养回来以后吃饭,因为有神足通呐!十万亿佛供养回来正好开饭。」如果这样的话,我第一个声明我才不去极乐世界呢!所以这样读《阿弥陀经》不能成佛啊!用《法华经》的心地法门来读《阿弥陀经》当下成佛,妙不妙啊?那叫「妙法弥陀经」。我们讲「妙法弥陀经」,那才叫《佛说阿弥陀经》。
    皆成佛道,作双重观照:一种,明心见性,即已成佛道;第二种,悟后进修,成究竟圆满之佛。圆教的菩萨怎么叫「皆成佛道」啊?圆教也有「明心见性」之说,通教、别教也有「明心见性」之说,但是这两种「明心见性」不一样。通教、别教见一分或者几分,最多不超过十二分;圆教呢,明心见性了当下是四十二分。打个比方说:大米、面粉、西红柿、香蕉、苹果、黄豆,别教菩萨他是一样一样地吃;圆教菩萨呢,他是把这些东西全部圆融在一起,他吃一口就全部吃到了,所以他有全局性。同时别教菩萨强调解行并重,以此来加深体会,他那种明心见性并不能保证不落三恶道;圆教菩萨一旦「明心见性」,就「住入佛家」。怎么「住入佛家」呢?他见道,明心见性的情况不一样——通教、别教「似见非见」,圆教菩萨来讲是「真见」。
    《法华经》《楞严经》,见道当下成就啊!为什么有些人不敢信不敢讲啊?他被「解行并重」束缚了。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声嘶力竭、狂呼大叫,「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一步登天、不立阶梯」,就是为了破圆人前面的这七种方便说,包括《大方广佛华严经》,那都是方便说。

    其最后成佛者,名曰然灯。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著利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讲到「燃灯佛」,有几个敏感的问题啊!我们要分析一下。燃灯佛在这里,是文殊菩萨的学生;释迦牟尼佛曾经把燃灯佛说成他的老师,燃灯佛给他授记;那么文殊菩萨又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所以许多人就不理解了。「燃灯」到底怎么回事?到底是释迦牟尼佛的师父,还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如果他是文殊菩萨的弟子的话,是不是释迦牟尼佛的徒孙啊?其实呢,徒孙、师父、师公是一个东西啊!是表这个法。
    「求名」就是贪图名利,他也读诵经典而不懂,「口头禅」而已。多所忘失:嘴上一套,做起来一套,不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求名」即是在名义上读经,事实上还是凡夫心。
    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种诸善根因缘,这里一般是指行善积德。他虽然贪图名利,但对人特别慈悲大度,有福同享;故而无量百千万亿劫都不落三恶道。
    文殊菩萨在这里揭求名菩萨老底,是以此教化众生,并不是赞自毁他,借以抬高自己。大乘菩萨论心不论事,为了教化众生,自己好就是好,当仁不让,只看你发心。你这个人明明很慈悲,很有智慧,完全可以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但你非要谦虚:「大家可不要学我。」你罪过无量,这叫「吝法」,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而你明明没有那个德行,一味吹牛,你是妄语罪。
    如果你为了利他,即使自己坏,你把自己说好了,有没有罪过啊?没有。如果你言过其实,是为了捞名闻利养,你有没有报应啊?一定有。你有时可以把自己说成是博学多才、财大气粗、官大;有时也可以把自己说得一钱不值、很低贱。只问你发的是什么心?有道无道自己知道,我们要把持好。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一般地是理解为行善积德。他形成了一种习气,这叫「妄中之真」。他是用凡夫的心态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而不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一供一切供」。如果明心见性的话,他早就成佛了。

    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这里又是在说大法。我经常讲,我们这里的同修是不是清朝人、唐朝人、秦朝人?是不是日月灯明佛时代的人?谁都没有死过。日月灯明佛、大通智胜佛、燃灯佛这些老古佛时代,我们哪一个不在啊?都在啊!你可能是天身,可能是人身,也可能是鬼身畜生身……这是不是在讲「无生法忍」呐?!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这里又回到正题上来,当下看到释迦牟尼佛佛力加持所显示的这种法会气氛,就是「此瑞」;而回顾当年日月灯明佛出世讲《妙法莲华经》显示出当时的那种气氛,叫「本瑞」。「本」与「迹」,今为迹,昔为本。每个人是不是「本迹不二」啊?过去世无量劫是「本」,现在是「迹」。未来无量无量世我们还在,那么未来是迹,现在为本。「本迹不二」,我们能观照明白,是不是也当下成就啊?只要用心,时时事事处处无非道场,念念成道。
    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当时那种气氛佛讲了《法华经》,以此来判断今天这种气氛,释迦牟尼佛又要讲《法华经》。这是用过去的「本」来推导当下这个「迹」。佛法不离世间法,这也是逻辑推理。所以「今日如来」,就是当年的如来。佛佛道同,所以这个「当说」,表道交感应,时机成熟。
    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这三句话在这部经文里反复出现,解释同上,这里不再重复。

    尔时,文殊师利于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
    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人中尊」又是佛的一个别号。佛为人中之人,万法皆以佛为王,所以叫「人中尊」。这里用分别法来讲,是人师、天师、鬼师、神师,一切万法无不以佛为师。佛讲法是面对十法界众生。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要好好观照啊!这句话可不简单呐!一佛出世,他度不度这个茶杯盖啊?如果他不度茶杯的话,这里就不能这样讲。应该是「世尊演说法,度无量减一」的众生。那么,为什么说他连茶杯盖也度?这就涉及到,茶杯盖有没有见闻觉知。
    当我们的六种意识心回到第七识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特别细。怎么细呢?它一秒钟有1280万亿亿次的生灭。所以到了这种心态的时候,我们就能感觉到泥巴瓦块树木华草都会跟我们沟通。所以我们强调听善法的重要,听正法更重要!不听正法,我们行善法,它总是有限的。
    所以这个「度无量众生」,就要归入「第一义谛」。如果说「无量众生」是相对而言,比如说这个佛这一世度了一万个人,那一万个人每个人又去度一万个人,就是一亿个人。这样滚雪球度无量众生是方便说,还只是皮毛而已。真正的「度无量众生」,当下就是「度无量众生」,这叫「第一义谛」,也叫「第一义悉檀」。
    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解释同上,没有哪一法不是佛,没有哪一法不是菩萨,没有哪一法不是众生。佛、法、僧当下是一。讲到佛法,这一切的法是不是就与佛的智慧结下了法缘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