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法华经 2 (3)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11-6 22:09
  • 1947

    主题

    4512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90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17:13: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这是佛的良苦用心啊!他日思夜想,就是要把这个法告诉大家。只有佛与佛才能「究尽诸法实相」,话中有话啊!这是使大众生起一种好奇心。
    诸法实相:就是「诸法如是、诸法阿弥陀」。「实」就是「如」,「相」就是「是」;「实」就是「阿」,「相」就是「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我」。一切的经典你只要把第一句话「如是我闻」搞明白了,你高枕无忧,你成就了。你就说「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也不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啊?「如是我闻,我现在什么都干」,这是不是《妙法莲华经》?「如是我闻,我只知道吃饭睡觉」,是不是《妙法莲华经》?统统是啊!如是我不闻,你一天十万声佛号都是白念,盘腿一盘几万年你都是修臭骨头,是坐鬼窟窿!这都是祖师大德的教诲啊!
    归元性无二:这个「性」就是从「如是我闻」这一门而入,就是从「阿弥陀」这个门而入。诸佛已「究尽诸法实相」;菩萨来讲,可以进入「诸法实相」之门。入了这个门,你永远不落三恶道,乃至十地等觉。但是要「究尽实相」,你还要修证,要把这个次第搞明白。
    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
    如是相:「相」即「不空如来藏」。比如我坐在这里,有皮肉筋骨之相,有红黄黑白之相,总有个相。
    如是性:要解释「性」必须先解释「体」。按别教而言,「体」是无形无相的真实存在。比如,我在这里讲「一二三四五」,这就是「相」。在我没有讲、没有想的时候,这个一二三四五在不在?在,就是「体」,它无形无相。那无形无相的「体」变成有形有相的「一二三四五」,就是「如是性」的这个「性」,它起这个妙用。所以这「十个如是」一开始就等于是总讲,从根本上讲。
    为什么把「相」放在第一呢?这是《法华经》所讲,佛种从缘起。这个「缘」是有形有相之万法,不通过「相」,我们在凡夫位不足以见「性」——由「相」而悟到「体」。注意!我们是倒过来走回头路。本来是由「体」先现出「相」。但是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所以倒过来从「相」上开始悟到「体」。这个「性」的智慧妙用,是不是紧随「相」后啊?不随「相」后,你到不了「体」。所以这「十如是」在开头这三炮最重要,以此为基础,对后七个如是作进一步的分别概述。
    如是力:力,一般是在出现了有形有相的万法之后,在作为「道种智」、「分别智」的基础之上来分析。前面的「相、性、体」是从「根本智、真实智」上来分析,这后面来讲已经进入了「方便智」来分析。
    下面是「如是作」:「作」就是造业。那在我「作」之前,我「能作」的这个东西在不在?在,那就是「力」。比如我现在具备吃饭的力、穿衣的力、走路的力,但是我吃也好,不吃也好,穿也好,不穿也好,这个「力」是不是就存在啊?起心动念产生身口意三业,它现出来就是「作」。
    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没有「因缘」不能成「果」。「因」和「缘」都是「因」——「因」是「主因」,「缘」是「次因」;或者讲「因」和「缘」都是「缘」——「因」是「主缘」,「缘」是「次缘」。一般把过去世之因叫「因」,今生世之因叫「缘」;或者把自己的因叫「因」,把外界环境之因叫作「缘」。
    如是果:在「因」的当下就是「果」。但是要「报」呢,要待机缘成熟。比如说你杀鸡,这只鸡被下饭菜,当下是不是就是果?那你杀鸡的这个杀是不是因?「因」即是「果」,你将来也要变成鸡被杀。你杀鸡的当下这个因,就是你将来作为鸡被杀的果,这是肯定的。也许到下一世,也许到下十世,哪怕是百世千世万世,你所造之业、所作之因,都要作为果报现前,叫作「因缘果报」。
    如是本末究竟:实际上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它既有一个大的整体过程,又有无量渐进的过程。我们时时事事处处都处于「本末究竟」——否定之否定规律中。
    所以第十个「如是」,也是对前面九个「如是」的概括总结。我们本来就是佛,这是「本」;由于我们的无明妄想而堕落为众生,这就是「末」;当我们由众生位回到佛的位置上去了,这叫「究竟」。所以众生是对原本佛的一次否定。那么究竟成佛又是对在众生沦落位的一次否定,是不是第二次否定?叫否定之否定。我们成了佛,还是不是原来的那个佛了?不是了。在「原始佛」之后,我们经历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吸收了经验教训而重新回到自在位置,所以叫「究竟佛」。看上去好像回到了原来那个自在的位置,好像与原来一样,但是中间经过了不同的时间、空间和万法。他把这个「后得智」跟「根本智」已经圆融起来了。所以对这十个法,我们是从纵向这个角度来看待一切万法的演变规律。这第一步是打基础。
    第二个角度呢,我们再来看为什么这每一个法都是讲「如是」。「如是」就是帮助我们开智慧,「如是」就是讲「如是我闻」。那么为了讲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把「如」解释为「真空」,「是」解释为「妙有」;「如」解释为「阿」,「是」解释为「弥陀」;「如」解释为我们的真心,这个「是」解释为我们的假名、俗名、俗相;「如」解释为道理的「理」,「是」解释为事情的「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妙法,难见难可了。
    于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
    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
    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
    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
    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
    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
    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

    世雄不可量:「世雄」是佛的别号之一。「世」包括世出世间,「雄」是表一种殊胜的气氛,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叫「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在某些情况之下,上位也不一定知道下位,因为你还没有圆满,除非你究竟成佛。
    本从无数佛:再次强调,并不是仅仅指已经成就的无数诸佛。「本」,圆满之佛对十法界一切万法皆能刻骨铭心证得为自己的一个本体,无所不通。具足行诸道:无量万法各有各的门道。
    这里的「甚深微妙法」,仍然从时间上、空间上来解释。「微妙」就微妙在「如是我闻」,这是「本」。无形无相的那个真实存在就是我,进而体会到有形有相的万法也是我,进而再体会到无形无相当下即是有形有相,有形有相当下即是无形无相。
    难见难可了:难见,是指以肉眼凡夫心难见;难可,见都不能见,很难认可;「了」解决问题。比如说拳头变现为手掌,你眼睛能不能看到拳头啊?不能,叫「难见」。他不认可手掌就是拳头,就不能了生脱死。当我们明白了——眼见手掌,心见拳头;眼见拳头,心见手掌,这就是「明心见性」。哦,手掌拳头都是一啊!你是不是心态转变就自在了?这个手掌是不是就可以变成锤子,变成剪子,变成木排,变成个九?这千变万化都是拳头啊!那么既然都是拳头,这个锤子是不是剪子啊?剪子当下是不是这一块布啊?
    十法界一切万法有没有哪一个不是哪一个啊?都是一个人呐!当下释迦牟尼也是我,阿弥陀佛也是我,猪八戒白骨精也是我,牛马猪羊也是我,人民币是不是我?牛屎狗粪是不是我?都是我,都是一个念变出来的。可是我们在迷惑颠倒中,硬是作分别:这是我,那是他……而且互相伤害,不免六道轮回。所以这个「难见难可了」,我们「见」了没有?「可」了没有?「了」了没有?那么我能见、能认可,是不是就能了了?所以按照《法华经》《楞严经》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只愁见、只愁可,不愁了。明白这个道理,你当下了生脱死。
    道场得成果:一切时间、一切空间、一切万法,无非「道场」,这是成究竟圆满之佛。「我已悉知见」,这个「我」既可以理解为释迦牟尼,又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本来面目。这个「我」遍于十方三世一切万法,小我与大我圆融为一个本体。我已悉知见:「悉」全部知道,「见」就是证果成就。
    如是大果报:讲到底就是一个「如」,一个「是」。「如」是「一」,「是」是「无量」;「如」是「性」,「是」是「相」。性相一如,理事不二,一多无碍。「大果报」就是「成就」。「大」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来面目;这个「果」一般地是理解为「菩提果」和「涅槃果」这两种功德圆满。「菩提果」是从「心法」上、从智慧上来看;「涅槃果」是从「色法」上、从身相上来看,统统具足圆满。
    种种性相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种种」是无量,「性相」仍然是讲「如是」之义。「相」是「是」,「性」是「如」,「种种性相义」也就是「种种阿弥陀义」。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阿弥陀」,没有哪一法不是「阿弥陀」,所有的「阿弥陀」又是一个「阿弥陀」;牛阿弥陀、猪阿弥陀、狗阿弥陀、泥巴阿弥陀都是「阿弥陀」;泥巴阿弥陀也是猪阿弥陀,猪阿弥陀也是狗阿弥陀,狗阿弥陀也是人阿弥陀,阿弥陀也是阿弥陀。大小多少、香甜苦辣、是非好坏,都是一个东西。一加一等于二,对不对啊?七加八等于九千,对不对?七加八等于九千也是对的。那错误的东西是不是也是你的心呐?所以这是不讲道理的道理。
    所以你抓住「种种性相义」,即是抓住一个总,无非是「阿弥陀」,无非是「如是我闻」。你「闻」了没有?你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修一切法门皆能成就,这叫「平等法」,万法平等;你不把这个道理搞明白的话,修一切法怎么修都不能成就,这也叫「万法平等」。你没有这个前提来讲万法平等,你是行邪法、你是打口头禅、打官腔,误导众生。「万法平等」,能平等吗?不能把「万法平等」作为一个口头禅。我们讲《法华经》是无上大法、心地法门,你讲《地藏经》也是万法平等,你是谤佛谤法。只有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了,你可以讲《地藏经》也是《法华经》,这个茶杯经也是《法华经》,你这个才对了,那是万法平等,否则你开不得口。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是法」就是指这个宇宙人生的本来面目,不可以用文字语言来表示,不可以用意识心来打妄想;不可示,禅宗解为是无形无相之空性,用圆顿法来讲,我们真心本来面目非空非有——这个「非空非有」是对空说非空,对有说非有,都是「非」。你看「如是我闻」就讲了三个相,「如」是「空相」,「是」是「不空相」;「如」当下是「空」,当下又是「不空」,「不空」当下又是「空」,叫「空不空」。所以「空、不空、空不空」是不是三个相啊?而三个相当下是一个相。你说怎么表示啊?没有办法表示。
    佛又是硬着头皮强词夺理,用种种方便善巧语言之法来表示。这个法「唯智乃入」。「不可示」是讲它的理解难度,绝非讲它「不可示」,明白吗?虽然不可示,但是我们就能明白,因为我们本来就是那个东西。等你明白了「是法不可示」,任何法都可以「示」。妙就妙在这里。
    言辞相寂灭,这是补充说明「是法不可示」。按照分别法来讲,真心本来面目离开语言相,离开文字相,离开我们的心意识相。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重复强调佛所证「无上甚深」之法,无人得解,无人得知。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佛在后面讲,「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即蒙授记。这就是「信力坚固者」。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后身:「诸佛弟子众」这里是指佛当生剃度的一些声闻弟子。曾供养诸佛,这里可以解释为「供养于佛」,不能解释为无量万法,因为阿罗汉并不懂得一切万法都是自己。这里的「一切漏已尽」,是小乘人破除了三界六道中的粗重见思烦恼,再也不会漏到六道轮回中来,但他还漏在「尘沙烦恼」中,还漏在「无明微细烦恼」中。究竟义讲,只有极果如来才达到「一切漏已尽」。两种生死、四十二分无明微细烦恼,统统解脱。住是最后身,阿罗汉再不来六道受生。他要保持一个灵体,再不来受这种分段生死,所以叫「最后身」。
    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四果罗汉不能理解到佛之大智。佛的智慧究竟说来,无非是「一心三藏」。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不光是修行的弟子像舍利弗,不修行的人包括在内,牛马猪羊包括在内,树木华草包括在内,无量的微尘包括在内——是这么多的舍利弗。舍利弗是佛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以此说明「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佛越说越起劲,不光地球大的空间万法都像舍利弗,这个尽虚空遍法界一切的风云雨雾、树木华草、泥巴瓦块都化成微尘数;不仅是这么多舍利弗,还把佛其他的弟子的智慧都加起来,亦复不能知。故而一个人能够信解「法华三昧」,能够信解「一心三藏」,是多么地不可思议。《法华经》和《楞严经》,是「菩萨发心」的经。怎么「发心」呢?你自己印证自己的心,你看看你是谁。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辟支佛比阿罗汉根机又要利,而且也到了「无漏最后身」,已经是成就的果位,同样也是满于十方界。此处又增加「于亿无量劫」,一步一步地说明它的难度。不仅是不知道,而且是他一点点都不知道。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妙智,于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新发意菩萨,这里指通教菩萨。「发」是成就的意思,「意」就是心。通教菩萨修禅宗,是在个别的局部上破除了一分灭相无明。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复不能知:不退诸菩萨,一般说为别教三贤位的菩萨。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属于「三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顶 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