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521 发表于 2017-2-23 22:03:15

舍利弗如何成佛,听听他的心得报告

舍利弗如何成佛,听听他的心得报告

法华世界
02-20 16:04
编前语:舍利弗在佛的弟子中是智慧第一。他仅仅听佛直接开示《法华经》的第一、二品,就已见性成佛。而且是他自己认为自己成佛了,接下来的佛还会给他印证。今天分享的<譬喻品>中相关内容,相当于舍利弗的心得汇报。他以前不懂佛的良苦用心,还独自感伤,认为大乘法门是菩萨法门,他是阿罗汉,听听而已,可能没成佛的份儿,不敢往深处想。而今明白,成佛如此简单,听经闻法而已啊。“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譬喻——是打比方,指东说西,由此说彼。在「三周说法」里,〈序品第一〉和〈方便品第二〉属于「法说周」,这是针对上等根机之人,听佛直来直去正面开演,他就能成就;第二个叫「譬说周」,针对中等根机的人,通过打比方也能成就;第三个是「因缘周」,通过讲宿世因缘,包括示现神通,让下等根机的修行人同样成就。在本品里,首先要对舍利弗授记。因为舍利弗智慧第一,在前两品「法说周」,他就已经悟解《法华经》。那后面在《信解品》是摩诃迦叶这些修行人通过「譬说周」而开悟,故而蒙佛授记。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法华经》譬喻品
"踊跃欢喜":「踊跃」是喜形于色,好像心都要飞出来一样,是比喻闻法开慧的一种气氛;「欢喜」是闻法信解的一种法喜、解脱之喜,而不是凡夫的那种情执。"即起合掌":「合掌」在佛经典里是个常用的名相,在佛门修行人日常生活中、修行中,是惯用的礼节;在这里「合掌」是表方便法、权法,所以「即起合掌」表示对权法、方便法已经完全理解。“瞻仰尊颜”:这是以恭敬的心看着佛的尊颜;那么这里是以佛的「尊颜」表正法、实法,所以「瞻仰尊颜」是表示我们一切的心念已经归于佛道,回归到大光明藏,对正法、实法已经信解。“而白佛言”:「白」是陈述之义,同时表「根本」;这是从言语表述上都归于根本,言为心声。如果用身、口、意这三业来对照,「即起合掌」是表身业,「瞻仰尊颜」是表意业,「而白佛言」是表口业。

“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听佛讲话是不是法喜充满,倍感亲切啊?所以我们要注意检验,在听解《法华经》的过程中各自心态的变化;当变化以后,再回顾自己过去的身、口、意业,你是不是感到很有意思啊?原来如此啊!你会暗暗地庆幸自己终于得到解脱!“心怀踊跃”:这是讲许多人开悟后喜不自胜。有一位同修跟师父讲,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以后,他五六天晚上都睡不着觉。因为他过去读的经书太多,看的有关光盘、有关解释太多太多。"得未曾有":这种心态不可思议。舍利弗已经知道自己解脱了。

"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这是指许多过去世中已经成就菩萨果位的修行人,在适当的时机佛也给他们授记。当时舍利弗就有失落感。我们这些小乘人当菩萨、成佛没有份,甚自感伤。那相比于摩诃迦叶、目犍连,他们是对大乘佛法不感兴趣,而舍利弗就是对大乘佛法感兴趣,但是却被佛冷落在一边。“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他认为没有机会修菩萨道,把这个能够成就如来智慧的机会错过了,当时他还不能理解佛的良苦用心。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当年小乘人修行的特点,常独处山林树下,他心量小,就懂自己闭关。正法必须要入世,跟众生打成一片,在烦恼中证菩提!可是往往这些人还看不起大乘法,他认为自己能闭关。如果我们为了调养身体,想闭关一下,那很正常。可是以为闭关能成道,是大错而特错,那不是成佛之道。

“若坐若行,每作是念”:「坐」和「行」都叫禅定,衣食住行无非禅定。“我等同入法性”:我们都是修行人。“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为何如来却以小乘法而来救度我们?这里的「见」解释为「作为」。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他当年虽然没有直接地怪佛,但实际上也是在怀疑佛。现在明白了,这是我们的过错。我们对老师、对师父都应该这样:只能检点自己,你不可以去怀疑师父、怨恨师父。师父讲这个法是在保护弟子的功德,你可不要以为师父在为自己辩解。祖师大德都是这样开示修行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就自己。修行人不准见老师的过失,除非你跟老师的等级一样;否则你没有资格去误解、议论老师。

“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佛在讲方便法的时候,少说几十部经典都有口头禅,都提到「如来藏」。即使讲方便法,讲人我空,完全可以往深处去悟解——色身是心变出来的啊。所以现在就后悔没往深处想一想。佛讲菩萨法的时候,并没有把小乘人隔开,让他们在那旁听。实际上是不是也对小乘人讲法啊?

“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这是讲不懂得佛的良苦用心,认为他们在传菩萨法,我们只是来听听而已。他如果用心听,用心思维的话,当下也成就。因为佛除了传小乘法、方等法等等,经常跟文殊这些大菩萨谈论第一义法。“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舍利弗听马胜传了四句偈颂,头两句叫作「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听完当下证初果罗汉。你现在应该相信,我也好,人也好,一切法也好,都是不生不灭的,都是随着一种因缘而变现「生」和「灭」,你懂了就不落三恶道。何况我们讲「一心三藏」这个法?怎么就不敢相信我们成佛了?你们还以为成佛怎么复杂呀?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要深信不疑。“思惟取证”:是不是心里信解明白了就证果啊?这就是心地法门见性成佛——见道就是证道,叫「思惟取证」。他有没有讲——我念了多少佛,朝了多少山,放了多少生……就证果了?真正的成就在于我们心里的这个「信解」,在于我们心里的智慧——你明白什么样的道理,你即是什么样的理。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 每自克责”:「克责」就是孔老夫子讲的克己复礼,严于律己。修小乘法,你越修越胆小,越修心事越沉重。小乘法是讲究约束身心。往前走路你只能看四步,超过第五步你就是破戒,更不用说东张西望了,是不是?心量越修越小,情执越修越重。他是修大法的一种手段和桥梁。而你把桥和路当成了佛土,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不能成就。不可以把引导法当真。按照《楞严经》来讲:「想升情坠」,他反而往下坠。他一心就是「我要成就」,把自己与大众对立起来。由于这种情执很重,往往给歪魔邪道有机可乘。

像小乘法那种修法,每自克责,要么你就是短命,要么你容易走火入魔。修得很认真很得当的,你证阿罗汉果位,但是又不能一概而论。憍陈如听佛几句,当下证四果罗汉;舍利弗一个礼拜证三果罗汉;摩登伽女站在那里听佛几句,当下证三果罗汉。众生心量深浅大小,天地之别。所以果报也成正比,就是现量证得的。要懂得打开心量啊!心量不开,容易生病;等生病以后,除了极个别人大心量,他可以把自己心病治好,一般的人他失去信心;他就是懂得,也不一定能挺过来。所以我们要防患于未然,始终保持一个光明柔顺的心态。那么要保持这样的心态,最好的绝招就是「如来藏」,明白这个心,包容一切的万法,你的心量没有办法小。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闻」到了「法华妙法」,便「断诸疑悔」;一切疑悔,断也断,不断也断,它没有办法不断。比如有些人讲:「师父啊!我现在想恨一个人就是恨不起来。」这就是他心量大了,没有办法再变小。所以「身意泰然,快得安隐」。他没有办法不「泰然」,没有办法不「安稳」;即使坐到监狱里,他都「泰然安隐」;监狱就是极乐世界,哪里不是佛土啊?正好就这个机会求往生。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一个心,天堂也好,地狱也好,都是我。那出了监狱,也好,可以利他,更好地帮助众生;关在监狱里,也可以自利,换一个身再来教化众生。玉琳国师在监狱里,还给几个犯人皈依了,哪里不是教化众生的场所啊?!这就叫「身意泰然,快得安隐」,烦恼也是菩提,菩提也是菩提;苦也是快乐,快乐还是快乐。

“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我们要成佛就是「从法化生」——用法把我执、烦恼习气化掉了,化成了佛;那么法又由佛金口所传,所以视同于「从佛口生」。圆顿大法只愁悟不愁证,即悟即得。得佛的法分在《法华经》第十七品更详细,各人法分不一样。从罗汉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到等觉,完全根据你听经闻法的心态是怎样的,而且当下证得「不退转」。什么叫「不退转」?比如说你在人道,绝对不会退转到畜生道;你是七十分的人,你听经闻法一个小时以后,就是七十一分,两天以后就是七十二分,他绝对不会降到六十九分,叫「不退转」。你没有办法退转,就是行为上有所退转,心不会退转。

自古以来,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

一心三藏-_B0F1s 发表于 2017-2-24 12:00:23

4.再来打比方。无量法界都是一个如是。无量万法都是一个「如是」。比如,一个人能跳两米高,那个弹跳力,是不是「如是」啊?他在跳之前,那个力在不在?那就是「如」,跳了那么高就是「是」。那么跳到两米高的「是」,当下是不是「如」?他在跳之前,能跳两米高的那个东西在不在啊?是不是「如是」?
再比如:猪会啃苹果,啃的力量在猪开口之前在不在啊?所啃的烂苹果出现之前,它在不在我们心里?一定是在。一切有形有相的万法就是四大假合,

5.地水火风是不是我们心里变出来的?或者,烂苹果是不是由树上长出来的?树是不是由泥巴里长出来的?泥巴是不是由我们心变出来的?它是不是「如」变出来的?要会观照啊!没有哪一法不是「如是」,没有哪一法不是我,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了,你叫「闻」,一闻就是「如来」。

缘华_淑艳 发表于 2017-2-24 12:03:45

阿弥陀佛!

般若智慧☆ 发表于 2017-2-24 12:06:00

南无阿弥陀佛???

dangjue 发表于 2017-2-24 12:57:51

楞严云『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变现则动,动则为风。未风之前,身心本具。若不具者,无孰能有?身心虽具,却无形相。若有形相,岂不失控?虽无形相,其性本具。如诸疯癫,无非当人,妄想所至。楞严说为一念动摇妄想而有风大。地火水三,亦复如是。皆依心现识变,次第而现。是故明觉立坚,坚明立碍。一念坚固妄想而有地大。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一念暖触妄想而有火大。宝明生润,籍火蒸之缘,一念湿润妄想而有水大。四大因心成体,次第变现。现即性一,变即相万。性相如是不二义故。现即不动其体,变即随缘而用。体用如是无二别故。现者即显圆融,变者即彰次第。如是次第不碍圆融,圆融无妨次第。互为总别,互别为别。次第圆融二无障故。如是乃至四大周遍,不相陵灭。性本绝待故。闻一悟千,推而广之。三界如是,一真如是。如来藏中,天真如是!

般若智慧☆ 发表于 2017-2-24 13:10:33

南无阿弥陀佛???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13:24:44

入佛知见: 当不明白生死的时候,人人都贪生怕死,当明白人从来没有死过,死的只是肉体的转化,而“灵魂”(第七识)从来没有死过,你会有从未有过的欢喜,这就是法喜,这就是解脱知见。 如果再深入一点,明白无量的第七识共一个第八识,大光明藏中没有哪个不是哪个,你就是入菩萨的知见。 再深入一点,明白所有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空间万法,都是一个人一个念变现的,如人在梦,梦里境界万千,无非一梦人心现识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入佛知见。三世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开示悟入”佛知佛见,学佛从入佛知见开始,如果没有佛知佛见,所有的修都是心外求法,盲修瞎练,去佛远矣! 佛知之见就是《楞严经》说的“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13:25:00

2《楞严经 . 卷四》关于对【自然心与生灭心】精辟开示。 三是,就是指的外道的自然,外道的自然是妄想的自然,认为太阳、月亮、山河大地、刮风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刮风下雨、山河大地不是自然,是因缘所生法,是因缘变现出来的法。这个【自然】,可惜被外道抢先一步占领阵地而提前下手盗用了,所以佛没办法,把这个【自然】改成了【自性】,改成了【真】。圆教压根讲,就没有自然、没有因缘,是非因缘、非自然,但无分别不妨分别,强词夺理有了个【真真如性】,它可以随缘变现为【自然】,随缘变现为【因缘】,这才叫真正的自然。可以再进一步分析:把【拳头】比如【自然】,把【手掌】比如【因缘】,代表十法界万法。《法华经》《楞严经》没有什么自然、因缘之说,强词夺理为一个【自然】,即【真真如性】,是【非因缘、非自然】。我们眼见【手掌】,心当下就见到它是个【拳头】,【因缘】当下就是【自然】,叫【非因缘】,可毕竟是【手掌】,又是【非不因缘】;我们眼见【拳头】时,心当下就见到它是个【手掌】,所以【拳头】这个【自然】,当下就是【非自然】,但它毕竟又是【拳头】,又是【非不自然】

上善若水zcr 发表于 2017-2-24 13:25:21

1《楞严经 . 卷四》关于对【自然心与生灭心】精辟开示。         佛对阿难开示我们真心本来面目是【非菩提心非生灭心】、二者破除方为【无功用道】后,接着又开示道:         【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意思说,按照前面来讲,如果说,有个自然,像这样说的话,就说明自然心生起来了,那个生灭心就灭了,其实,这也还是个生灭心啊!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你生出了个自然嘛。没有生、没有灭,才真正叫自然。         佛的开示,是针对阿难执着自然法与因缘法而言的。即,如果把因缘心灭掉了,来修自然心,那么,自然心生起来了,这自然心还是因缘心啊!还是用了【有为之心】来行【无为之法】,即,来行【自然之法】,仍然是【有为法】。没有生、没有灭才真正叫自然。          这个【自然】,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观照,一是,用圆顿大法来观照,把我们整个宇宙人生真理,就说成是个自然。         二是,从通教别教观点来观照,把宇宙人生真理,即把一种属于无形无相、如如不动、不变的、那个所谓的【真如】说成自然。      

般若智慧☆ 发表于 2017-2-24 13:25:34

般若智慧☆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舍利弗如何成佛,听听他的心得报告